当然,柳洺自己统计数据自己知道,她忽略了一些变量,加强了某些因素,这个结果其实并不准确,甚至可以说夸张。然而皇帝在内的人看不出来,她的模型特别完善又特别复杂。
柳洺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男人用自己天然的力量争取社会地位,夺得主动权后把女人关进了后院并束缚以教条,那么女人为了走出来,当然可以利用自己先天的生育优势,甚至强化这个优势。
柳洺就是把这个情况明明白白摆在所有人面前,不提女子应不应该守节,而是在守节这个“理所应当”的基础上,让他们看清楚,当你为一个十几岁的姑娘一辈子不嫁人孤苦一生欢欣鼓掌,其实是在为自己日后的丧礼唱挽歌。
一半的耕地没人种植,这个以农为本的朝廷就完了。"
第730章 我真的弱不禁风39
二十年后天下一半的土地将无人耕种,这个结果是在太荒唐,即便柳洺的模型建得无懈可击,依旧有大半人不相信。
柳洺不和他们争辩,只给他们看近三年的数据。不说未来,只看过去三年,本朝人口总数看上去缓慢增长,实际上增加的男性远大于女性,而且除去士工商三个阶层,农民的总人数几乎没怎么改变。因为经济越强,富贵人家越多,土地兼并越严重,离开土地的农民会越来越多;柳洺又拿出近三年新生儿数据,这是国家未来的支柱,可是这个数据增长的速度太不可观。
除此之外,当年西北之战伤亡惨重,前年南边涝灾人口锐减,这个缓慢的增速挡不住一次天灾人祸,随时可能成为负增长。
如果有人此前还能喊着:过去二十年都过来了,未来二十年怎么可能人口如此极速下跌,看到新生儿数据也没话说了。
尤其柳洺着重点出了男女性别比。
现实赤裸裸摆在眼前,可是没有一个大臣敢出头提出“鼓励寡妇再嫁”的建议。为什么?在教条森严到几乎变态的当今,谁说这样的话就是文人中的败类,纵然一片向好之心,也会被认为是枉读圣贤书。
柳洺早已预料到这个情况,皇帝私底下询问她可有解决之道,她故作为难,表示要回家考虑斟酌几日,再回禀皇帝。
然而她还不曾说出自己的想法,有人出乎意料地站了出来。
是张子文。
他不知哪来的勇气,一改过去明哲保身的作风,层层上递,将奏折递到了皇帝手中。奏折洋洋洒洒写了满篇,主旨就是鼓励女子再嫁。
皇帝何尝不是在等这个“出头鸟”,之前他寄希望于柳洺,希望向来办事圆滑的柳洺可以想出好办法。自从柳洺拿出统计数据后,聪明点的人都明白女子守节可能会被颠覆,但是谁都不想成为第一个“罪人”,包括皇帝。因为他们都受本朝“正统”儒学影响,觉得女子守节是应当的。可是这个应当放到天下兴亡前,就可以变成“不应当”,缺的是不怕被戳脊梁骨的倡议者。
柳洺对张子文的挺身而出很震惊,这和当日揭发户部侍郎不同,张子文迂腐,柳洺了解他,完全想不到他竟然会站出来支持女子改嫁。
与预料中一样,那天朝会,张子文被群起攻之,他本就嘴拙,官职又低,被一群犀利的文人讽刺得面色通红,体无完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