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对于喜欢过三七的人来说,实在有些伤感,她们其实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坚持的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或者哪个阶段是真的,什么时候又成了假的。
在这条路上,她们付出的感情太多了,有时候让你选择坚持下去的,不过是一份不甘心而已。
大概为苏沫复出消息伤感的只有三七粉吧,苏沫和薛老师的粉丝,那可算是锣鼓喧天,比过年还要热闹。
知道了人在哪儿,在干什么,大家心里就踏实了,她们都已经准备好了,有国签证的人在微博上晒机票。
【我要去见薛老师了。】
【小七,女儿,妈妈来了!苏沫偶像之光,苏沫舞台体质,旅店。】
没有国签证的小伙伴儿在申请签证的同时,只能在微博上羡慕嫉妒恨了。
大家纷纷在微博上呼朋唤友,准备前往国s市,更有人列出了s市的出游计划,住宿推荐,剧场路线,购票须知,观剧温馨提示等等。
薛桐和苏沫是不知道国内这些动向的,她们自从离境,几乎就与国内的社交平台绝缘了,最开始是不想看自己出走所带来的纷扰,之后就成了,没时间,没精力,忙……
在首演获得成功之后,参与剧幕的所有人都没有放松,而是更加紧张的筹备,毕竟起步的高度已经在那里,稍有松懈都是退步,各位演员的b角,也安排上了,一部剧的演出周期还是挺长的,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场场出席,但只要是有薛桐和苏沫的场次必然一票难求,这对于文森这间小剧场来说,真算是一件稀罕事了。
有了口碑就有了市场,有了市场也就有了观众需求,加场次对于演员来说负担太重,但换个能容纳更多人场馆总是可以的。
于是,旅店演出的剧场换了,日程安排更合理了,文森想了想,准备在宣传方面再努力一点,结果还不等他做什么呢,已经有人帮他先做了。
先是华国留学生居多的大学里,许多人自发组织观剧,而后是国际版的社交平台上,带起了旅店的话题,甚至也不知道谁印制了手绘的宣传单,将海报上薛老师的背影画得惟妙惟肖去街头宣传,而这种传单的方式似乎特别受观众喜爱,有人以为是官方发放的宣传物,还特意看了演出,想要拿票根领取,当知道是有人自发的行为,那人居然还很失望。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自来水?已经习惯了死寂,习惯了失望的文森,几乎都要热泪盈眶了,而更让文森动容的是,越来越多的东方面孔出现在了剧场中,她们不远万里来观看薛桐和苏沫的场次,文森很清楚,这时的她们走进剧场,只是为了自己所支持的演员,但下一次呢,下下一次呢?只要故事和演出足够精彩,难道不会将她们真正转化为剧场的常客吗?
华国就真的没有舞台剧生存的土壤吗?文森持否定态度多年,这一次他是真的陷入了思考之中。
这些年,他到底在怕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