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上桌的时候,又从黑瓦缸里捞了几块咸萝卜,父女俩对坐尬吃。
老话咋说:享不完的福,受不完的罪,穿剧之前,甘露养的二哈吃得都比这滋润,现在嘛,咸菜糙粥,也能吃得美滋滋。
本来她还想煮俩土鸡蛋,舀一碗干豆冻蹄膀,傻爹嫌败家,说晚上吃手撕桂花鸡,中午先喝一顿白粥清清肠胃。
甘露心里明镜一样,傻爹不是抠了,是不开心了,还拉着亲闺女一起不开心。
为啥不开心?
酸了呗。
今天半中午的时候,一对沪城姐弟来到芦庄,沿途跟村民打听“知青点”怎么走。
这“姐姐”三十开外,穿戴入时,脚蹬撮口牛皮鞋,腕上闪亮梅花表,再配上金戒指、金耳圈,壕得洋气。
大晴天打着一把黄油纸伞,招摇前行。
跟在她身后的“弟弟”,二十出头,偏分头,中山装,戴眼镜,走路低头看脚尖,斯文得有点呆板,整个人像姐姐的提线木偶,提一下动一动。
手里还拎着两瓶麦乳精、四盒糕点、一提兜的居家日用品,全是村民难得一见的稀罕货。
两人招摇高调,不到一刻钟,全村人都知道,这俩人是来“看望”阮红菱的,姐姐是玻璃厂的干事,弟弟在陕西插队,年底回家探亲。
阮红菱住在知青点,旁边住着上百知青,最不缺人精,一照面就晓得这姐弟俩打什么如意算盘。
沪上大城市,年初的时候,针对本地户籍在外省插队的青年男女,出台了一项新规定:
凡沪籍知青,在插队期间,跟留沪人口结婚了的,优先安排返城。
阮红菱是“沪籍”,是待安排工作的常驻人口,眼镜青年娶了她,返城的几率大大增加。
……
甘露吃完饭,看着吧嗒吧嗒抽闷烟的傻爹,不屑地扬扬眉,借口要去知青点做衣服,溜之大吉。
傻爹追在后边喊:“你小姨还没吃饭,催她早点回来……”
甘露心里哂笑,走到地方一看,那对姐弟把带来的苏式糕点、麦乳精当午饭吃喝了,嗓门大,架子更大,一副反客为主的嚣张嘴脸。
阮红菱被缠得脱不了身,尬坐陪吃,看见甘露进来,喜得赶紧拉住她介绍:
“龚干事,这是我外甥女,甘露,成绩很好,人也机灵,过年就要考高中了。”
又介绍那对姐弟——
龚箐,沪上春阳玻璃厂销售干事;
龚伟,陕西绥德大榆钱公社插队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