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长安摇头晃脑地将今天学的内容背了出来。①
“这么厉害,都学到《中庸》了。”康熙夸道。
得到夸奖的长安笑眯眯地晃了晃脚丫子,笑过之后才想起来问道:“阿玛,长安听说你和大哥...八哥他们要出征,出征是什么意思?长安也要一起出征。”
“长安都听说了?”康熙摸摸长安光溜溜的脑袋,说道,“出征就是要去打仗的意思,打仗太危险了,长安不能跟着一起去。”
康熙想着亲征的时候就将长安交给胤礽照顾,相信以胤礽对长安的疼爱是能够照顾好长安的,他也可以放心许多。
至于为什么不交给太后,主要是太后年纪大了,近来身子不大好,对照顾长安这件事情只怕是有心无力。
出征是什么意思长安不懂,打仗长安就很清楚了,听到康熙要去打仗,还不带上自己,长安立马泪眼汪汪地看着康熙:“阿玛不能丢下长安,长安要和阿玛一起。”
“战场上刀剑无眼,不是开玩笑的,阿玛不希望长安受伤,何况漠北太远了,这次出行必然是要赶路的,不像我们巡幸蒙古那样。”康熙耐心地解释道。
“长安也不要阿玛和哥哥受伤,不要阿玛和哥哥赶路,所以阿玛和哥哥不去打仗好不好。”长安想着自己不能去,那阿玛和哥哥也不去就好了。
“这是国家大事,不是说不去就不去的,阿玛很快就会回来。”
“阿玛骗人。”长安已经不是曾经那个好哄的孩子了,甚至能够引经据典,“杜甫都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阿玛去打仗,肯定会去很久很久的,长安不要那么久都见不到阿玛。”②
这几年不论康熙去哪里长安都跟着,完全接受不了康熙要丢下自己出征这件事情。
作者有话说:
注:修改了康熙出征的时间,之前算错了;
注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出自《中庸》第一章 。
注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出自杜甫的诗《春望》
第184章
“不错, 还会引经据典了。”康熙夸道。
长安抽了抽鼻子:“阿玛,长安要和阿玛在一起。”
康熙能在很多事情上对长安妥协,唯独此事, 康熙是绝对不可能对长安妥协的,因为哪怕长安跟在他的身边,他也无法绝对的保证长安的安全。
所以康熙坚定地摇了摇头,狠心说道:“出征一事已经定下了, 不容改变, 倘若长安去了只能是累赘。”
被说是累赘的长安一副受了严重打击的模样看着康熙,强忍泪水说道:“长安会骑马, 会射箭, 不是累赘。”
康熙也知道自己的话说重了,声音放缓:“阿玛也舍不得长安,只是此次出征是非去不可, 倘若长安也跟着去了,阿玛和哥哥还要分出精力来照顾长安,这样一来一个不小心在战场上受了伤怎么办。”
“阿玛要平平安安的。”长安抱住康熙,此时长安满脑子都是康熙受伤的场景, 本就已经止不住的眼泪欻欻的就落了下来。
一颗颗透明的泪珠滚落到康熙的衣服上, 更是落到了康熙的心里。
后来也不知道康熙是怎么劝的, 长安最终还是妥协了, 只是在康熙出征前夕,长安直接选择了旷课, 整日跟在康熙屁股后边。
康熙想要他去读书他那明亮的大眼睛瞬间就蓄满了泪水,一副阿玛不要我了的模样看着康熙。
对此康熙只能任由长安跟着他, 当然, 康熙自己也很享受十二个时辰都能看到长安的日子就是了。
就连大臣来商议出征事宜的时候长安都要跟着, 因为一般这个时候,要跟着出征的胤禔等人也在,长安既能陪着阿玛,也能陪着哥哥。
中间长安还消失了半日,听闻他是去找哥哥们的时候康熙也没有觉得奇怪,任由他去了。
二月二十九日,康熙出征前一日,长安醒来之后便神神秘秘地从一个锁起来的小匣子里头拿出了一块白玉平安扣和一个只有平安扣大小的平安结。
长安认真地将平安结系在了平安扣上边,随后让小豆子拿出自己先前写好的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