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不敢!
魏明缙手下的人可都不是好相与的,当然也就没有谁能压服谁,如果没有了他坐镇,一定会四分五裂,所以,这也是他敢不经过商议就与秦子墨达成协议的原因。
面对这种神经病一样的主上,众部将只能茫然加漠然地接受了既成的事实。
反正太后已经带着盖了王爷印章的协议离开,而他们此时不过是被主上告知答案而已,所以,大家的意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燊王,哦,不对,现在是摄政王了,重要的是摄政王说了才算,既然如此,众部将也觉得没有什么好说的,反正摄政王说了,造反到此结束,该封公的封公,该封侯的封侯,一律论功行赏。
论功行赏,这个非常可以!
反正跟着造反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权力、富贵,既然利益马上就要到手,对于谁坐天下,只要当事者同意,一切都不重要。
按道理来说,主上由到手的帝王变成摄政王,这损失可不是一般的小,既然当事人都不在乎,那他们这些跟在后面摇旗呐喊的就更没有资格说什么,既然如此,接受当前结果,大家皆大欢喜,至于有几人信了魏明缙的忠君爱国,众人想到太后那张倾国倾城的脸,再推算一母同胞的安乐伯,顿时什么想法都有了。
呸,说什么叔侄相亲,不过是爱江山也爱美人。
所以说,作为隐形的皇者,摄政王才是真正的大赢家!
搞定众部将,魏明缙就让大家各自回营去休息,只等明天/朝廷派礼部的官员来宣读皇帝的圣旨,到时候,他们这造反的大业就会被圆满的洗白,如此一来,该进京的进京,该风光的风光,作为隐形皇者摄政王的部下,只要在今后不太过于作死,到手的富贵还是能好好延续下去的。
改换门庭,想想都是天大的美事。
第二天,礼部尚书如约带着礼部的官员到了大营,圣旨按照魏明缙提前交给秦子墨的名单,该封公的封公爵,该封侯的封侯,该论功行赏的论功行赏,升官发财权力到手,如此一来,所有人都洋溢在富贵的喜气中,就连礼部的官员也是一脸的开心。
太好了,现在大家都在一个锅里吃饭,性命无忧也!
皆大欢喜后,京城九门中有五座城门迅速被换成了魏明缙的人员镇守,九门提督统领还是原来的那位统领,只是副统领换成了魏明缙的人,这样的安排双方都放心,这是朝廷的诚意。
永定门城门大开,魏明缙等人随礼部官员进京谢恩。
大将们被封侯拜将,普通士兵也官升三级,一座京城容不下那么多人马,所以,城外那三十万大军该回西北的回西北,该融入京郊大营的融入京郊大营,转眼不过是几天的时间,沉浸在京城上空的雾霾就全部消散,海晏河清中,天下也恢复了正常的运行。
而朝堂上也多出了一些陌生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