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还有去澳门的行程吗?老板并没有透露啊。”他微闭双眼,开始用双手揉搓太阳穴,“啊——脑子有点乱……”
两分钟过去,他定了定神,长出了一口气之后,再次盯着这封信。
这会不会是恶作剧呢?
他暗自揣摩:信的开头没有称呼或抬头,落款处没有署名和日期,可能是为了防止泄露信息;第一段,写到“再次”,说明至少针对这项“任务”,这不是第一次联络了,之前已经有过口头或者其他形式的沟通或确认;第二段,这个月底,我们实验室所有人确有前往香港的行程,其间转去澳门也极有可能;芯片代号“能协”的确是我们内部的研发代号,其意义是取自“多种能源协作供能”,此芯片算法由导师亲自负责,以一种更高效的算法突破了一直困扰学界的能源信息流交互同步率低下的难题,将我国的能源交互技术提升到和美国、日本这样的能源技术强国齐头并进的位置,这个项目虽然是和德国一家能源领域的科技巨头“无限能量”公司联合开发的,但他们也仅仅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数据和经验,整个项目暂时还处于保密阶段,是受国家能源局严密保护和监控的。自然,算法文件很可能是需要密码打开解读的,可是此事从未听导师提起过。
“怎么看,这前半部分的内容都更倾向于真实情况,至少可以说是极有可能吧。”他咬着拇指的指甲,“是不是因为我更期望这些都是真的呢?”
信的后半部分显得更加可疑:先表示诚意,再付尾款的行为;如若失败,将付出代价的恐吓。这样的利诱威逼如果是恶作剧,也未免考虑得太周到了。但如果是真的,那么这个“承担一切后果”在之前的联络中一定有过沟通或者暗示,也就印证了第一段的“再次”,说明这已不是第一次联络。
如果不是恶作剧,那么这封信是写给谁的?
他继续自言自语分析:“此次跟随导师参加高峰论坛的只有大师兄和我们五个硕士研究生,一共七人,而我们也是最有机会拿到那个所谓密码的人——如果那东西真实存在。信被送到这里,也说明收信人就在我们实验室之中,那个人究竟是谁呢?显然不是我,可是为什么信会放在我的桌子上呢?这么保密的事,一定是其中出了什么差错!
“好,接下来需要确认的就是:导师有没有私下去澳门的行程;芯片算法文件有没有密码存在;谁的账户里一下多出来二十万块钱——查明这些,那么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真相也就浮出水面了!”当他沿着这条思路渐渐走下去,突然有个想法一闪而过,“慢着,如果……可是……接下来呢……”
“哈——啊——”又是一个哈欠,忐忑的情绪也压抑不住他体内像扎啤泡沫一样漫出的疲乏,“先去吃午饭吧,也许她也在食堂呢,我要不要问问她……”他把那封信重新沿折痕折好,塞进信封,把信封放到书包最里面的夹层,拉好拉链,又重新把书包背上。锁好实验室的门以后,他急匆匆走下楼梯。一出大门,冷气扑面而来,他赶紧用双手使劲搓了搓脸,往食堂的方向走去。
低着头一边盘算,一边走了大概十分钟,就到了他一直钟爱的攀岩墙,他看了一眼墙上那些五颜六色的岩点,不自觉地用拇指摩挲着另外四根指头粗糙的指尖,低头继续往前。绕过攀岩墙,一阵猛烈的冷风吹来,是开阔的体育场到了,他抬头顺着篮球撞击地面的声音望去,不免有些不悦。“她又在看那些人打球!这天气,站在外面不冷吗?”他一边摇头,一边卸下书包挂在手臂上,左手从包里拿出一个白色保温杯,右手高高扬起,朝着篮球场那边挥了挥,但并没有张口。
篮球场边大都是“酒足饭饱”返回宿舍的学生,场地中央只有一伙人在半场“3v3”。尽管正午的阳光要更足,但是气温仍然低得仿佛要冻住从口中呼出的每一口气,女生们不顾寒冷,三三两两贴在一起,像足球比赛的人墙一般守住了场地东侧的边线。她们时不时探头、踮脚,为了精彩的进球动作鼓掌叫好。她就站在这群女生中间,远远看到一个逆向人群而来的人影越走越近,举起手朝这边挥动。她认出了他,但是并没有朝他跑去,而是退到人墙后面,从女生们身后走到人墙的尾端,站在那里静静地等着。
“昨晚给你打电话也不接。”她等他到近前,伸手撩了一下额前的头发,“还难受吗?”
“还行。”他这才想起,从起床到现在,还没有检查过自己的手机有没有未接来电和未读短信呢。
“我一会儿还有课,你没吃饭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