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锦衣泪 书自清 2764 字 2022-08-30

翌日,他就离家了。因为害怕别离时的场景,害怕看见妹妹们哭泣,他天未亮就离了家。背着包袱,戴着斗笠,杵着手杖,一路行至朝阳门时,已是戚然泪沾襟。传奇话本《宝剑记》中有一句话近几十年来颇为流传: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他此时此刻便当真是伤心欲绝,无论如何都放心不下自己的两个妹妹。但这条路他既然已经选择踏上,便再也没有了回头路,他必须咬紧牙关,勇敢又坚定地走下去。

在朝阳门,他寻到了等在此处的赵氏粮行的几个伙计,这几个伙计都是舅舅安排过来,送自己去南京的。他们此行原本的任务是至通惠河码头,押运一船北方的莜麦自运河南下南京,恰好可以捎带上孟子修。

城门开后,他们在晨钟声里出了城,一路去了通惠河码头上船。自出生至今十五载,孟子修头一次离京,挥别在这个生长之地太多五味杂陈的情感与记忆。此一去归期难定,但归来时他必要带回佳音。他站在船尾远眺京城轮廓,目光幽远凝肃。

作者有话要说:这章知识点比较多,一一说明一下:

①荀彧:yu四声,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王佐之才。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为其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服毒自尽),

年五十。令君也是作者我在三国群英之中最喜爱的人物,没有之一。

②立朝廷,为匡弼,为举人,为建计,为密谋。这句话是出自曹操对荀彧的评价,原文是:与君共事已来,立朝廷,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亦以多矣。意为:我与你共事以来,立足朝廷,你辅佐于我,为我举荐人才,建言献策,密谋大事,也是做了很多啊。

③【夫其为德也,则主忠履信,孝友温惠,高亮以固其中,柔嘉以宣其外,廉慎以为己任,仁恕以察人物,践行则无辙迹,出言则无辞费,纳规无敬辱之心,机情有密静之性。】出自建安末年尚书左丞潘勖对荀彧的评价,我就不翻译了,应该很好理解。

④李卓吾,也就是李贽,字卓吾,前文也有提过他。他是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史学家、心学家、文学家,为人十分激进,批评程朱理学,尤其批判伪道学和道学家,最后发展到批评孔孟。提倡功利主义与现实主义,政治主张有点道家的意味,提倡无为而治、倡导民本思想,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人人平等,婚姻自由,维护妇女权益,很有种西方启蒙思想家的感觉。因为思想在那个时代非常激进超前,不为人接受,结局比较凄惨,被捕入狱,后以剃发为名,夺剃刀自刎而死。

李卓吾的思想影响了很多人,比如著名的公安三袁。本文中,二哥后期思想也深受他的影响。

⑤科举的规程步骤,相信大家读书时都学过,为防有个别同学学得不扎实,我还是提一嘴吧。

先是童试,分县试(在县衙里考,考官就是县太爷)、府试(在所属州府考试,考官是知府,过了县试府试就是童生)、院试(在府、州的”学院“举行,又分为“岁试”、“科试”两级。岁试是每年举行的童生“入学”考试,录取后即为“生员”,通称“秀才”。科试则是对已在学校的秀才进行考试,成绩优者方可参加下一级考选举人的乡试,成绩劣者要受处罚甚至取消生员资格。科试也称为录科。只要考取了生员,就算脱离平民阶层,称为“士”了。)

然后是乡试,又称大比,每三年一次,即所谓的秋闱。乡试三场,分别在八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明清乡试录取举人名额由中央规定下达,各省按人口多少分别为数十名到一百数十名不等,全国录取总额为一千人至一千二三百人。乡试之榜明清时称乙榜,乡试则称乙科,与进士会试的甲榜、甲科相对。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接着是会试,乡试后的次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举行于京师礼部,又称春闱、礼闱。会试三场的内容于乡试一样,明清每科会试录取进士约二三百人。明清会试正榜以外一般还有副榜。录入副榜的举人虽不算进士,但可以授予学校教官或其他较低级官职,或吸收入国子监为监生,获得国家一定的俸禄。

最后是殿试,在会试后一个月即三月十五日举行。明清殿试一律不黜落,只排定名次。状元、榜眼、探花等前三名列为一甲,算是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算是进士出身;第三甲又若干名,算是同进士出身。三月二十五日,新进士和殿试官员在礼部享受御赐“恩荣宴”。宴后陆续进入封官任用阶段。一甲的三名进士一般授予翰林院编修等清要之职,其余进士往往还要进行一次馆选或朝考,然后结合殿试名次,分别授予官职,优者亦进入翰林院。

感谢在2020-03-28 17:36:54~2020-03-29 18:03:42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浅水炸弹的小天使:冰果 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