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画中我们通常会记住浓墨重彩的那笔,就像我们的生活中有一日三餐,有琐碎日常,但是几年后我们能回忆起来的就只剩下了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五一假期结束后,小学生活已经可以望到边了,这里的小升初考试很简单,不管考试成绩如何,都可以进入镇一中读中学。当然,你如果想去市里面读中学的话,就必须有很好的业务能力,毕竟人家招生名额有限。至于众多中学里的香饽饽,林城一中附属中学,那可是中学里的战斗机,每年一中上线率达百分之九十多,当然,只有分数高的人才能取得入学资格,每年那里的竞争也相当于千人过独木桥。
临近毕业,虽说这里的中学不挑人,但是考试,还是小学最后一次考试,多多少少还是给同学们带来些影响的。平日里的晚自习总能逮住几个东倒西歪,东张西望的皮孩子,但是现在,元博从自己座位往各个方向看,一个个都埋头苦读,元博都不好意思看课外书了。正想入非非时,一只大手伸过来在自己的肩膀上拍了拍,元博一个激灵,回头看见老杨一张大脸,差点脸上镇静的表情就绷不住了。元博想着,我就抬头看了看,不至于把我拎出来一顿训斥吧。
元博忐忑地跟着老杨出了教室,来到楼梯上说话。
“你不打算去一中附属中学吗?”老杨直截了当地问。
前几天,老杨在班会上说,进了一中附属中学的门,就是半条腿踏进了一中,开销肯定是比在这里上学贵,但是值得,大家要学会从长远的角度看问题,现在花一点钱,以后才能赚大钱,是吧。
“我不去了,我想在离家近一点的地方上学。”
“你再想想,以你这个成绩肯定能考上的,别人想去还没机会呢。”
“老师,我真不想去,我在镇上上学也挺好的。”
“行吧,你先回去吧。”老杨看不见希望,也就不劝他了,只是觉得有些可惜。
这时候农村二胎还是随便生的,前几年元博的妈怀上了,本来以为可以生个女孩子凑个“好”字,可是天不遂人愿,元博多了一个弟弟。
弟弟一出生,两栋房的压力就落在了父母的肩上,瓶厂不景气,前几年倒闭了,元博的爸爸就跟着同村的人出去打工,留下一大两小的在家。元博的妈时常看见只吃钱不吐钱的两个臭小子,脾气越发的不好,元博只当他妈更年期提前,避着不去招惹她。
附属中学招生这事元博压根就没跟家里人说,说了也是你不情我不愿的,白费劲儿。
“老师叫你干嘛,你又背着我犯什么事被逮牢了?”
“你就不能想我点好吗?”
“你长这样能干出啥好事?”
“你哥我玉树临风,风流倜傥,你个没眼光的土鳖。”
“不要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