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林斯顿大学从北边约五十公里开外的纽瓦克迁到这里,是1756年,那时它还叫做「新泽西学院」,这一年在这里建起了「拿苏大楼」,是殖民时代最大的学术建筑。直到1896年,才正式改名为普林斯顿大学。
由于学校小,研究生人数也少,普林斯顿的本科生与教授之间的关系比一般长春藤的大学都好。大部份基础课程是在一百到一百五十人的大礼堂内上课,但学生们可以享受到普林斯顿大学的「导师制」──每个星期学生们都参加十到十五人的小班,由教授或是助教带领,复习一个星期以来所学的课程。这个制度是被普林斯顿大学在本世纪初的著名校长,后来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制订的。它现在是普林斯顿本科生们所最受欢迎的项目,也是当初吸引云在野来到这里的原因之一。
普林斯顿对于学业方面匪常严格,很少变通。学生们不在普林斯顿大学上的课程,除非经过特殊许可,一般不给学分;校方也并不十分鼓励学生们离校去国外留学或是去美国别的学校进修。在普林斯顿的本科教育,侧重点在独立研究。因此,每到年末,就可以看到一群睡眠不足,疲惫不堪的高年级学生们在图书馆昼夜奋战,叫苦连天,据说自己的导师徐导也是借鉴了这一点,才会把自己关在实验室一周。不过经历过的人都说,这是他们学术生涯中最为有益的经验之一。
除此之外,普林斯顿大学在其他方面也很有特色。普林斯顿学生们,尤其是那些高年级的学生,社交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份就是普林斯顿有名的十三个饮食俱乐部。三年级的学生不在学校食堂吃饭,而是参加十三个高年级俱乐部中的一个。这些充满了贵族气息的俱乐部在形式上很像在美国其它大学的兄弟会,姊妹会。
其中八个俱乐部通过抽签方式吸收新会员,另外五个则在每年春季自己精挑细选他们认为合适的新的成员。每年此时,普林斯顿都会掀起一场争论──有的学生认为他们有权决定自己跟谁进餐,而有的学生对俱乐部录取新成员标准之浅薄感到愤怒。俱乐部用三天对候选人进行考核与盘问,要求候选人们回答一些诸如:「如果你被遗弃在一座荒岛上,你带哪几盘音乐磁带?」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普林斯顿两所最古老的俱乐部──「老虎旅馆」和「长春藤」直到九十年代才允许女生加入。更多的人指责这些俱乐部无形中给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带来了隔阂。但是,不管它有多少缺点,饮食俱乐部的确给普林斯顿学生们提供了归属感和亲密的朋友。这也是无可否认的。
而另一方面,普林斯顿又毫无疑问地是一所重要的研究大学,在学术和资源方面都名列前茅。几年来,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最具权威的大学排行榜中,它的名次一直稳定地保持在前三名,录取率一直在百分之十七以下。《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公布1998年的大学排行榜中,普林斯顿大学与哈佛大学并列第一,对于普林斯顿来讲,这是实至名归。它拥有著名的教授学者,全国前五名的校友捐赠金额,世界领先的核能实验室与工程学院,以及四百五十万余册藏书。
学生们说很难找出普林斯顿有哪个系不够好。它的数学、哲学和物理系尤其有名,历史、英语、政治和经济系也都在学术界备受尊重。另外,普林斯顿的写作项目也匪常优秀。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ToniMorrison),和从五十年代起活跃在美国文坛上的著名女作家乔伊丝·卡罗·奥兹(JoyceCarolOates)都是普林斯顿英语系的骄傲。喜爱文学与写作的年轻人,若能成为她们的学生,必然受益匪浅。
云在野掏出手机,拍下普林斯顿大学的费兹兰道夫门发给爸妈,报了平安后向校园内走去。还没来到这里时,云在野就听过费兹兰道夫门的故事——
普林斯顿大学校园正门——费兹兰道夫门。
因为学校不设防,该校门不过是标志,所以校门口不设门卫保安,外人可自由出入。每年新生从这里入校、毕业生从这里离校已成了该校传统。据說除了这两次,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出入此门,否则毕不了业。
向内走去,看到的便是拿骚堂,普林斯顿大学最古老、最有名气的建筑,先后用做学校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现为学校的行政大楼。大楼正门口两只老虎铜像,据说是学校的吉祥物。
再走两步,便到了普林斯顿大学巴洛克风格的亚历山大会堂,会堂里面是音乐厅。
向右侧的岔路走去,看到了普林斯顿大学著名的布莱尔拱门,19世纪石质建筑。旁边紧挨着的,则是普林斯顿大学主图书馆——燧石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