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苪点了点头。
其他人也是点了点头。
所以接下里就开始正式解读了?
{存在主义的中心思想是认知自我的存在,而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在叶怀瑾看来,世界仅仅是一片荒原,人类是被无意中抛洒到荒原上的种子,每一粒种子之间都没有具体的关联,有些被黄沙掩盖,有些自顾自生长,而生存的意义便是在这荒原上尽可能地存活,再尽可能顺利地死去。
存活过程中的孤独、黑暗、绝望和被抛弃,便是整个生命中的大本真,一切条条框框的规则都是无意义不重要的。
所以不由得能过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默而索并非没有情感,并非是冷血动物。
可以说,正是因为他完全遵循了情感的痕迹,才脱离了社会属性对他的制约,对妈妈的感情始终潜伏在他内心深处,但另外有一种力量,更加深沉的激情和信仰,让默而索直面死亡所带来的缺失。
默而索心中的信仰正是虚无。因为认识到生命的无可选择,生命本身便成了一场虚无,虚无引导默而索走向另一条更加坚定的道路——真实。
有一句话说的很不错:“他人即地狱”,这句话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来自对他人的投射,主体意识基于客体而诞生,从而自我的“存在”时刻都会与他人的“存在”产生剧烈的冲突,这一冲突正是地狱的来源。
叶怀瑾坚持个人行为的徒劳和无意义,在《局外人》中可以看出,叶怀瑾将默而索塑造成了一个对生活全然无作为的角色,默而索对生活的麻木和冷静近乎冷血,并且充满了孩童式的任性和天真。
正是由于叶怀瑾对于生命态度的超脱,死亡作为生的对立面和延续面,成为了他看待生活的重要渠道。
《局外人》以一句经典的“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作为开头,开篇便点亮了死亡的主题。
故事中有三段死亡,妈妈的死,阿拉伯人的死,默而索的死,从前到后依次表明了叶怀瑾三个核心的观念,自然,荒诞,真理。
默而索对妈妈之死的麻木,源于对自然的全盘接受。妈妈是荒原上的另一粒种子,枯萎是必经的过程,像咖啡的香气,夜晚及鲜花的气味一样自然。是事物存在和流逝的状态,无从更改和控制,只能以旁观者的面目看待。
阿拉伯人的死,则是叶怀瑾对“偶然”的讽刺,是荒诞式的处理后果,默而索枪杀阿拉伯人,仅仅因为他挡住了阳光,而阳光和大海是默而索最热爱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