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闷过后,这些人在老难民的指导下,拿着自己的名牌开始对铺子上的编号,各自寻到自己的位置后,又在老难民的指导下,将自己的个人物品放到西面的一个大柜子里。
这柜子做得十分精巧,上面有两扇可移动的门,里面用木板隔出空间来,一人有四个格子,可以分别存放鞋子,衣物,脸盆等个人用品,而其中一格则是做成抽屉状,上面还带有锁,想来是给人放重要个人物品的。
将自己的东西都存放好后,各小旗百户又强调了下宿舍的规矩条例以及个人卫生,那杀气腾腾的模样令难民们印象深刻,总觉要是不严格执行的话,下场会很凄惨。
对于难民来说,虽说卫所里的规矩颇多,有些还很难理解,不过这儿的条件也是他们以前不敢想象的,所以虽然心里有些嘀咕,但却也不敢违抗,反而是执行得很认真。
一夜过去,第二天又有难民陆陆续续被招进来,看着新来难民被剥光赶下澡堂子的时候,隔天来的“老难民”都很不厚道的笑了。
吃了几天饱饭,这些难民的精神也慢慢好了起来。左弗也不会让这些人闲着,做肥皂的做肥皂,搞建设的搞建设。天越来越冷,难民也越来多,所以要多建点宿舍用来容纳难民。
地不够就用耕地来建,左大友不知未来历史走向,可既然跟周世昌约定了,他想着这地方也待不久,开春就得走人,所以便拨出了百亩旱地用来建设军营以及相关配套设施。
而左弗则是完全没心理负担,这些土地很快就不会是卫所的了。根据史书的记载,清明在明年四月就会攻破扬州城,扬州一旦城破,南京便是再难守,弘光政权的覆灭已是看得见的了,所以也不用再考虑下一次的播种,反正等不到收获清军就来了,种了也是为他人作嫁衣,不值当。
冬日寒风凛冽,比起干燥的北方,江南水乡的冬日是刺骨的。可这些没能阻挡住难民们的建设热情,卫所里到处是一片忙碌的景象。
能长途跋涉从北方来到南京的难民其实底子都还不错。毕竟逃亡辛苦,体弱的那批早已被淘汰,再经过卫所的挑选,能进来的都是素质特好的那种。
这些人只要经过一些日子的调养,便是上好的兵源和劳动力,干起活来那是绝对不含糊的。
当然,对于那些弱势群体,左弗也让人每日限量供应点粥,这是她能做的极限了。虽然现在淘宝经营得不错,可若是要将所有难民都招收,她也没那个能力。
忙碌的日子总是过得特别快,转眼便是到了年下,而此时卫所已有两万三千多人,其中壮丁一万两千来人,孩童3000来人,女子八千左右。
虽许多都是已家庭为单位招募的,可逃亡实在艰辛,许多孩童与老人已死在逃亡路上,当一家人来到卫所时,基本只剩下了青壮和一些身体较好的女子。好在,这些女子都是农妇,没有裹足,且平日干惯体力活的,在奖励机制下,干活的劲头丝毫不输男子,为卫所赚了许多的银子。
赚了银子,左大友自然也不会亏待这些女人。
他虽是个武夫,读的书也不多,但平日喜听评书,倒也知道乱世来临,谁得人心得天下的道理。为了太子以后的平安,他将这些难民都看成太子的班底,对这些妇人也是毫不吝啬,经常令人给这些妇人加餐或奖励一些“神仙”的东西,这也使得这些妇人更为卖力,左老爹也瞬间成为了许多妇人心中的伟岸大丈夫,若不是刘茹娘看着比较厉害,估计许多人都要抛媚眼了。
年下了,卫所里的工坊也都停了,辛苦了好些日子,大家也该好好歇歇了。杀猪宰羊自是不用提,除此之外,年上的慰问品也是不能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