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页

这几年,不仅原创剧本极少,一些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也几乎消失不见。

改编的那些影片虽然口碑不算差,但在过去总是排在巨头们出品的电影的票房末尾。

也因此,有些巨头甚至只剩下系列动画这样的真人翻拍电影——全是著名i。

也正是靠着这些i电影,有些巨头一步步超越其他老牌巨头,成为现在的领头者。

比如去年,第一巨头推出13部电影,全球狂揽733亿美元票房,北美赚得309亿美元,占北美市场26。

排在第二位的巨头推出了49部电影——比第一巨头三倍还多,北美票房却比第一巨头少了10亿多美元,市场占比仅163。

每年仅推出区区十余部电影,第一巨头便轻松傲视群雄,靠的正是i。

不止是第一巨头,翻开其他几家巨头的片单也可以看到,近几年来,除历来类型片最丰富、电影产量最高的第二巨头,连续两年拿到最佳原创剧本的第三巨头,以及排名垫底、苦苦挣扎的第七巨头每年仍有少量原创电影产出之外,其他几家公司都出现了原创片可有可无的迹象。

去年,全球不少巨头一整年零原创影片上映。

这似乎是一个i时代。

i当道、原创衰落,与巨头的产业结构转型密切相关。

几十年前,大宇和好莱坞出现了影片过量生产的情况,再加上制作资金的过度使用,导致了几大制片厂的财政危机。

后来,为了抵抗风险,大公司开始实行控制影片数量和大范围放映的策略,所谓商业大片便从这一时期兴起。

上映于四十年前年的《宇宙之战》作为全球第一部卖座的系列大片,在上映当年收获了5亿美元票房,而更引人注目的是,它相关衍生产品的销售额不久之后便超过了这个数字。

《宇宙之战》衍生品让人们对这个话题持续保持关注,赚取的大量资金也为系列续作打好了基石。

观众兴趣离开了影片自身,进入到围绕影片的商业化框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