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我在听故事

邵淮之和凌耿不一样, 凌耿只是对分子模拟这种特定模块感兴趣,其他的学科成绩一般,但邵淮之却是专业课全能, 用于瞻的话来说就是:为研究而生。

在邵淮之本科的时候, 研究人才不像现在这么饱和, 所以邵淮之的出现对李同泽来说,是新鲜血液的注入, 也是创造研究无限可能的另一种诠释。

邵淮之是个学霸,这点毋庸置疑,而且他一直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在本科的时候就已经自学了研究生的大部分课程, 他从一开始,就是想投入到科研中的。

而进入李同泽的课题组,则是他开启科研的第一步。

李同泽比较忙, 当年除了学校的课题,还有国外的课题在, 所以不经常在学校,就把邵淮之安排给了于瞻代为教导。

于瞻那个时候是李同泽的研究生, 参与了李同泽名下的多个课题,算是李同泽最看重的学生了,而邵淮之毕业论文所属的课题, 刚好也是于瞻参与的课题之一。

邵淮之很聪明,又比较好学,于瞻教什么他都学得很快, 在大二下学期就已经把本科毕业论文给完成了。

李同泽有心要教邵淮之,就给他安排了课题组的其他模块。说是其他模块,但其实是将他往课题组更深的人员层次推进, 让他在这个课题中拥有发声的权力。

发声,就意味着邵淮之可以对课题的内容,甚至是对课题的研究方向提出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