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页

于是崇祯皇帝决定动用宝贵的人力和物力,搞个大活动庆祝一下,显示一下明朝中央政府的雄姿,也鼓舞一下全国军民剿匪的士气。而古往今来这样的大活动也差不多,崇祯皇帝选择的就是大阅兵。

在崇祯十年的十月,崇祯皇帝举行了他平生唯一的一次巡城阅兵仪式。这天京城全城戒严,禁止百姓出行,崇祯帝在威武仪仗的引导下骑着骏马缓缓出宫,文武百官也都骑马跟在皇帝身后。

而这支庞大的队伍在“武成之乐”的伴奏下先到正阳门,然后沿着内城绕各门巡视了一圈。京营的全体将士们早已排列在城墙上下,鲜艳的军旗随着金风飘舞,兵刃铠甲在朝阳的照射下闪着毫光,皇帝在哪里出现,哪里就响彻了山呼海啸般的“万岁”之声。

崇祯皇帝见到军容威严整齐,非常高兴,特地赏赐了那位怀揣“行无所事”四字真经的戎政尚书陆完学。在这个秋高气爽的愉快日子里,他似乎又看到了自己的帝国和自己的军队的伟大力量。

在当天晚上,崇祯皇帝又做了一个好梦,他似乎见到了自己的名号并列于太祖、成祖之列,接受万世的欢呼敬仰。

可是崇祯皇帝不会知道,在接受检阅的这数十万大军中,多一半都是各营将领们出钱临时雇来充数的,京城里的杂役、伙计乃至流氓、闲汉一时都在城墙上下当了临时工,确实拉动了北京城的内需。而要依靠这样一支徒有其表的部队来维护这破败的帝国?做梦去吧!

而且要实现扬嗣昌的大战略还有两大支柱需要解决:一个就是攘外必先安内;一个就是以战促抚。

先说攘外必先安内吧!抛开感情因素,放弃华夷之别,扬嗣昌首先集中全部国力,先解决一个大敌的战略思想是没有问题的。这也可以从本文以前介绍战略的说明中可以看出。也就是说:一段时间内,就解决一个问题。

为此,扬嗣昌就提出:为了彻底解决农民军这个“心腹之患”,他认为对于清军的“肩臂之患”还是应该从容对待,最好是先能暂时构和。

而这种想法也不是一相情愿的空想。早在崇祯八年十月和崇祯九年二月,皇太极曾经两次派人送信给明朝边防守将,并请他们转给明廷,两次信上的内容都谈到讲和的问题。

扬嗣昌认为:既然满清愿意和谈,就有机会通过某种妥协换取一段和平时间,来保证肃清中原,恢复国力。在扬嗣昌看来:这无非是种权宜之计,是敌对双方正常进行的缓兵之计而已。

不能说扬嗣昌不对,只是他没想到明朝的国情和保守的顽固势力。

明朝是驱逐蒙元建立的中原王朝,是历朝历代得国最正的王朝,也确实大涨了汉民族的民族自豪感。而且明朝也是最硬气的王朝: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

还有,明朝向来是以中央大国自居的,从来看不起四周蛮夷,也没有现代国与国之间平等交往的思想,所以让他们与满清谈判,那是比杀了他们还难受。

不见得明廷还要向满清自称儿皇帝?送几位公主去和亲?每年再奉上一大笔岁币?因为上至崇祯皇帝,下到众位大臣,根本就没有两国平等的概念。对他们来说,国与国之间是一定要分个上下的。(从事实上来说,辽东的满清已为一国,所以这里也就说是两国了)

因此,只要有大臣在朝廷提出议和,就算是权宜之计,也立刻被一群正义之士穷追猛打。不怀疑那些正义之士的良心和动机,但他们的行为确实拖了扬嗣昌大战略的后腿,应该说,这些正义之士就是传说中的“爱国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