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吴世恭的奏章 就是卖萌,而且是卖个恶萌。就是要朝廷感觉到自己是胡言乱语,并且对自己的奏章 不加理睬。这样的话,即可以给侯府一个交待,而且让温体仁放不下身段来对付自己。首辅也是有身份的人,肯定不会与一个糊涂蛋计较的。
可是吴世恭万万没想到,自己这道奏章 上呈到京城以后,立刻引起了朝野极大的轰动。不为什么,就是因为明朝开国以来,这么乱七八糟的奏章 还是头一次出现在朝堂之上。
要知道,如果吴世恭写封给侯恂求情的四平八稳奏章 ,那估计根本就呈不到崇祯皇帝和内阁大学士的跟前,最多是转发给兵部,接着兵部回一封斥责吴世恭不要多管闲事的公文就了事了。
可吴世恭这道奏章 太奇葩了,瞬间就风靡了整个京城,那是奇文共欣赏啊。连崇祯皇帝都捧着这道奏章 细细品味,并把这趣文当笑话一样说给后宫嫔妃们听。也就是说,完全变成了一场娱乐活动。
可吴世恭的奏章 确实恶心到了温体仁,更让温体仁难过的是,他还不能够把吴世恭怎么样。
侯恂获罪,作为学生的吴世恭来求情,这怎么样也不能够去打击报复。要不然,温体仁在崇祯皇帝面前竖立起的光辉形象将会毁于一旦。这原因还是前文所说的,明朝是儒家思想大于朝廷法规的,天地君亲师嘛!
可吴世恭所说的理由又是什么啊?他在崇祯皇帝和朝中重臣心目中,就是四个字——臭名昭著,和伟光正根本搭不到一点边。那贪财好色就更不用说了,而且一直想逃回京城享福,哪里来的不怕死啊?唯一可以承认的是,吴世恭确实会打仗。
如果侯恂培养的就是这种学生,那他这个老师有着什么样的品德?那还用多说吗?
更为可气的是,吴世恭完全混淆了贪污的概念,把明朝官场上的规矩完全掀露了出来。要知道,在明朝官场是有着很严格的贪污概念的,而侯恂所犯的,恰恰就是明明白白的贪污。
第546章 一场误会
我们都知道,明朝的官俸低的惊人。可千里为官只为财,就是要做清官也是要养家糊口的,毕竟象海瑞这样的奇葩,也是几百年只出一个的。所以在明朝官场上,形成了例如“三节两敬”这样的额外收入,而这个收入就有一个专用名词——陋规。
既然叫做陋规,那这种收入当然摆不到桌面上,而人的贪欲也是无止境的,所以到了明末,形式各样的陋规也就越来越多,比如军饷的折扣就是一种。
而在长期的陋规形成过程中,陋规就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产业。该收多少陋规?哪一级官员该拿多少?这都成为了约定俗成的事,连明朝的皇帝也不能够随意打破官员的这种收入。也就是说,在明朝,只要老老实实收陋规的,那就是个清官了。
而一名官员贪污,那就证明了他拿了陋规外的钱,或者是在陋规里多拿了一份。这样违反规矩的官员当然是要治罪的,而侯恂正是两样都犯,而且拿的数量又很多。
所以温体仁确实掌握着侯恂贪污的确凿证据,他又利用崇祯皇帝担忧朝廷财政紧张的心理,成功地挑起了崇祯皇帝的怒火,所以成功地把侯恂下了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