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页

所以,吴世恭笑着说道:“还是守诺为好!战局也未到这一步。咱们汝宁军还是养兵于民吧。这好日子刚过,也要节省点化。”

“但长敬也需明白!今年退役兵之田亩无虑,明年可有一千三百多兵丁退役,这我们汝宁军也能够解决。可后年起,每年退役者不会少于二千,他们之田亩可要考虑了。”

虽然在这些年,汝宁军通过抢占、购买等种种手段获得了一百多万亩的土地,和官绅合作又屯田了二、三百万亩,可是随着分配给退役兵丁、劳作时限已到的家奴和汝宁军文武官员的职田等,自己余下的田地已经不多,所以邓启帆就要在这里提醒了吴世恭一下。

吴世恭考虑了一下,确实如此,这未来的事虽然还有几年,但是还是要未雨绸缪。于是就对邓启帆说道:“两种法子:可允许退役兵丁要钱粮换田地;或分配在边缘危险地区的,可多分土地。并且鼓励他们进入垦荒商行外出抢田。这次夷州已与郑游击谈妥,如有自愿者,也可送去夷州。”

“还有,以后汝宁军退役之前半年之兵丁尽量不承担危险的战斗,也让他们可以回家团聚。唉——!这天下征战,有多少妻离子散啊!”

“不管如何!汝宁军总算可以喘息,再有三年,长敬可无忧也!”邓启帆这时候还是很乐观的。以前的邓启帆为了钱粮愁白了头发,而今年终于能够有了盈余,邓启帆心中还是很高兴的。

“唉——!”吴世恭却没有陪着邓启帆高兴,他长叹了一口气说道,“前景未明,未来征战也多,还需远尽费心啊!”

“为何?”邓启帆又有些奇怪,“虽说陕贼势大,可朝廷已多调重兵。就算其拼个两败俱伤,也有我们黄雀在后。大人可否多虑乎?”

“远尽!你瞧着啊!如果官军齐心,可能确实如你所说,可我瞧这政令出多门,互相绊算之下反而远不如陕匪。依我之见,如不算我们汝宁军的话,其实陕匪已经占了上风。而且不要忘记,还有辽东的鞑子呢。”

“这蛮夷之辈,来我华夏之地抢掠财帛即可,绝不会抢我之地也。化外之人,懂什么耕种?懂什么教化?最好也不过如蒙元般未百年之气运。”

吴世恭听了邓启帆的话,笑着摇了摇头。这些话其实也就是当时官绅之中的寻常想法,也怪不得邓启帆如此。可吴世恭明明知道辽东的后金将会进入山海关,而且将建立起长达二百多年的清朝。

但在这时候也不用对邓启帆说的太多,于是吴世恭就说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结束了谈话以后,看天色还早,吴世恭就想去看看儿子吴呈瑛的读书。可是刚走到吴呈瑛的读书处,就看到先生在让吴呈瑛背书。

吴呈瑛背得是结结巴巴,明显错了几句,看着先生的脸色,他乖乖地摊开了小手掌,等着先生的惩罚。那位先生也不客气,拿起了书桌上的戒尺。

吴世恭的进门明显引起了俩人的注意。吴呈瑛就眼泪汪汪地看着自己的父亲,想要扑过来躲在自己父亲的怀里。可是先生的余威还在,吴呈瑛也不敢乱动,就等着自己父亲发话,把他拯救出苦海呢。

而那位先生却对吴世恭仿佛是视而不见,依然举着戒尺准备惩罚。不过他也没有冒然落下,也等着吴世恭的发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