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页

陈奇瑜把农民造反军请降的事情上疏请示朝廷,崇祯皇帝和内阁六部重臣商议以后,最后决定同意招抚。

主要的原因有两点。一点还是明朝的财政问题,崇祯皇帝觉得招抚以后可以节省一些开支;另一点就是陈奇瑜的奏章 中流露出对招抚的把握很大。

因为之前陈奇瑜辉煌的战果,所以这时候的崇祯皇帝和朝中重臣对陈奇瑜也就相当信任,就算是有些大臣怀疑农民造反军诈降,那些大臣也不愿意在这时候出头,去做那张乌鸦嘴得罪了陈奇瑜。

因此,在得到了兵部尚书张凤翼的支持,并经崇祯皇帝亲自批准以后,陈奇瑜代表朝廷同农民造反军达成了招安协议。

在招安协议中:陈奇瑜按农民造反军兵丁的数目,每一百人派一名安抚官加以监视,负责遣返原籍安置;所过府县由当地官府供应粮草;同时檄止官军进兵,以免发生冲突。

这个招安协议看起来考虑得十分周到,可是只要仔细地分析一下,这已经不能够说是梦想了,而是要说弱智了。

最关键的一点,就算是农民造反军真的接受招抚了,他们回到赤地千里的陕西以后,没吃没喝的,那还不都是要重新造反啊?

陈奇瑜这些文官也不要光顾着看那四书五经了,他们也要看看野书——《水浒传》,那里面水泊梁山招安以后,宋廷就立刻派这一百单八将去和方腊血拼去了。

这消耗实力的方法完全可以拿来使用啊?难道不会把那些招抚的农民造反军扔到辽东,让他们与后金拼个你死我活的啊?

可这点还不是最致命的,至少如果陈奇瑜措施得力,短时间内农民造反军也会被镇压下去。可是这时候陈奇瑜又开始昏招迭出了,这也显示出他对于招抚完全没有任何经验。

首先,陈奇瑜应该控制住李自成、张献忠这些农民造反军的首领。既然李自成他们都接受招安了,那没有理由还待在自己的部队中吧?只要把农民造反军的首领和兵丁一分开,那么就算有什么意外发生,至少也掀不起什么大浪来的。

可是陈奇瑜太想成功招安了,他害怕自己控制农民造反军首领的行动,引起李自成他们对于杀降的担心,所以为了保证成功招安,陈奇瑜就放任李自成他们待在自己的部队中。

其次就是没有把出车厢峡的农民造反军打散建制。虽然陈奇瑜规定了每一百人派一名安抚官加以监视,不过在农民造反军成建制的情况下,他们时刻可以再举反旗,根本可以不顾忌身边安抚官的监视,也不怕那些安抚官招来押送的明军。

最后,也就是最愚蠢的一点就是,当农民造反军出了车厢峡以后,陈奇瑜立刻供应了大量的粮草衣物,让那些农民造反军吃饱穿暖。而饥寒交迫的农民造反军立刻养精蓄锐,很快就恢复了战斗力。

真让人有些不明白啊,陈奇瑜这么性急干什么呢?难道就是要显示他自己的仁厚,可那也要到尘埃落定以后才显示啊!现在的陈奇瑜还没有完全控制住农民造反军,他完全就可以只供应少量的粮草,只要维持住那些农民造反军不饿死,让他们没有体力再反就可以了嘛!

而押送的那些官员和明军兵丁更是不象话,他们用随身携带的粮草衣物向农民造反军换取大量的财物,甚至有些明军兵丁把自己的盔甲、兵器等都交换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