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就要测量出火炮阵地到达水城的距离。现场实地测量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是有着那名向导回忆出的城中草图,再加上到西城墙外,画了一条平行线来估算,最后得出的距离是三百五十步左右。
接着就是城外的试发射了。河南军立刻动用人力,在三天之内清理出了一块长达一里的空地,作为火炮的射击试验场。
还有就是需要解决火炮的后座力问题。原先火炮直射的时候,由于炮车架的后退,可以减少很多的后座力。而现在,曲射的火炮的后座力,基本上全部都要由炮身来承受,那火炮还吃得消吗?
也只有在炮身后垫上很厚的缓冲材料了。为此,汝宁营中挤出了整整一百条棉被来。
当然还有其他杂七杂八的准备工作。例如:场地距离的划分;火药装填量的进一步标准;模拟城墙和模拟船只等等。反正这一切的准备又花去了十几天的时间。
到了崇祯五年的十月二十二日,在这个时空的历史上,一个科学发展史的里程碑式的事件发生了。汝宁营的曲射火炮正式试发射了。
第335章 神舟一号
“嘭!嘭!……”
一发发炮弹试发射着。整个试验过程其时是相当枯燥的。火炮不断地调整着角度要确定最佳的射角。但是一群军官还是兴致勃勃地在一边观看着。这军营中的娱乐活动也太少了一些,还不如都来看热闹啦。
当吴世恭看到火炮调整和记录角度很麻烦的时候,就提出了制作类似于现代的量角器的想法。这量角器的制作也根本不复杂,按照吴世恭的思路,河南军中的工匠们很快就做出来了。
不过有了量角器以后,确实给火炮调整角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于是对于吴世恭的妙想,汝宁营的军官们都是狂拍马屁。吴世恭一边是享受着马屁,一边美滋滋地想道:“没想到在大明朝做天才还是蛮简单的啊?”
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火炮阵地的水平问题。有着这么多的人力,河南军平整一块火炮阵地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但这里有个难题,并不能保证这个平整好的火炮阵地是和水平面平行的。要知道这里可是山地。如果火炮架设到了倾斜的火炮阵地以后,因为发射角度的倾斜,火炮的射击将会发生偏差。可是从肉眼又不可能观察到火炮阵地是否和水平面平行。
最终一位工匠解决了这个难题。他使用了一大块平木板铺在火炮阵地上,再在木板中间滴水。如果水滴不滚动的话,那么就证明了这个火炮阵地基本上是和水平面平行的。其实,这就是现代水平仪的雏形。
见到了解决了这个难题,吴世恭是大喜,顺手就奖赏了那名工匠五十两银子。这使得所有的人都是干劲高昂,所以以后的一些小问题也在群策群力之后都一一解决了。当然吴世恭也在之后,给予了立功人员大小不一的奖赏。
最终在试验了两天以后,终于得出了试验的结果。由于山体太陡峭,汝宁营中三磅的火炮并不能够运上山,而一磅的火炮威力又太小,所以这次曲射射击叛军的舰只,就采用了那四门二磅的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