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页

那原因就是因为李自成身边的文人太少了。仅有的牛金星和宋献策也只是一个饱受欺压的底层举人,有着很强的报复社会的心理,对于治理国家并不很擅长。而传说中的李岩?如果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位人物的话,那他也从来不是李自成团体中的核心成员。

而黄县会战大捷后,当然要再次向朝廷露布报捷了。可是在上呈给崇祯皇帝的奏章 中,来自河南的三位武官——吴世恭、陈中之和江澄,不幸地化为了一个字——“等”。只要提到他们的地方,朱大典和高起潜的奏章 都用“刘副将等”来代替。

朱大典和高起潜就是用春秋笔法,也不虚报军情,就是把吴世恭三人给忽略过去。当然在报功簿上,也肯定没有这三人的名字。

吴世恭他们三人当然也不可能看到朱大典和高起潜的奏章 。吴世恭反正也有着被剥夺军功的心理准备,但陈中之和江澄也不是傻瓜,他们也基本上猜到了朱大典和高起潜的做法。

不过陈中之和江澄也无所谓。他们与吴世恭同进退,固然有一些同乡抱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陈中之和江澄都知道自己本来就没有什么前途。

陈中之就不去说他了,他本来就在河南巡抚标营中混的不如意。再怎么立功,那河南巡抚也不可以把巡抚标营交由陈中之来带领。

而江澄因为江游击的阵亡,失去了自己的大靠山。而原来江游击的游击营肯定也会交由朝廷安排的其他武官来率领。到底江澄离游击的官位也太远了一些,中间还有守备和都司这两个等级呢。而作为前任游击的亲属加亲信,当新任游击上任以后,江澄也肯定没有什么前途的。

再说,在以前刘宇烈率军时的“莱州大捷”和沙河大捷中,陈中之和江澄已经是赚够了足够的军功。到战后朝廷封赏的时候,最多也就是给他们提上一级虚衔,本官却不怎么会动。这就象是吴世恭现在是领都司官衔,实掌汝宁守备的情况一样。

不见得在他们再立下军功以后,朝廷给他们再提虚衔啊?就举个现代的例子:如果有官员领着正厅或者副部级的待遇,但是他实际官职是个正处级的县长,那不就是成了笑话了吗?朝廷也不会这么干的。

而提了虚衔以后唯一的好处就是:在官员交往中威风一些,朝廷给的俸禄多一些。可是我们都知道明朝官员的俸禄,在朝廷官员的总收入中那是忽略不计的。因此,不怎么爱虚名,也不可能有虚名的武官,肯定是会选择先赚上这么大的一笔银子再说的。

可是当崇祯皇帝看了那报捷的奏章 以后,又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崇祯皇帝得知黄县大捷以后,当然也是很高兴。不过当他细细地看奏章 上的内容时,却发现一位偷小寡妇的侯府赘婿神秘消失了。这也可以看出,吴世恭在崇祯皇帝心中确实是臭名昭著的。

崇祯皇帝顿时大怒,倒不是为了吴世恭,主要是因为朱大典和高起潜竟然敢隐瞒自己,而且是串通起来隐瞒自己。这怎么不让控制欲很强的崇祯皇帝感到愤怒呢?于是,崇祯皇帝立刻让王承恩去调查清楚,到底是发生了怎么一回事?

而掌管大军的朱大典和高起潜身边,肯定也有东厂和锦衣卫的人。在王承恩的追查下,很快就把所有发生的事的来龙去脉都报告了上来。

崇祯皇帝一看是这么一回事,倒也没再追究。不过当他看到了联军和辽东军的矛盾时,心中总忍不住有些快意。

那辽东军花费了朝廷的大量粮饷,却给崇祯皇帝带来的只是丧师辱国。更可气的是辽东军已经隐隐地成为了一个独立王国,连当时己巳之变后祖大寿带着辽东军逃离京城,崇祯皇帝还只得忍气吞声地派去太监去安抚。所以心高气傲的崇祯皇帝也早就看辽东军不顺眼了。

而现在有了这样一个贪财好色的武官让辽东军吃了一些亏,看起来真的还是恶人还需恶人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