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薛濂虽然和魏忠贤私交很好,但骨子里还深深烙着忠君的思想。谁是皇帝,我就忠于谁。现在,魏忠贤也很忠心于皇帝,所以,听从魏忠贤的命令也是可以接受的。
薛濂看到自己的女儿和女婿的进来,又瞧见自己的女儿神色平静,薛濂露出满意的笑容。
什么时代做什么事,也谈不上抗拒与否,吴世恭和薛雨霏跪下给薛濂和张夫人磕头,俩人一边磕头一边说道:“给侯爷和夫人请安。”
叫着这称呼,吴世恭就有些好笑。叫自己的老爹为侯爷,叫自己的老丈人也为侯爷。如果勋贵聚会,这几十个侯爷该怎么叫才能分得清楚。不见得叫“吴侯”、“薛侯”的,如果这么叫,倒和到了花果山差不多。
受完了小夫妻俩的磕头请安,薛濂没作声,倒是张夫人把他们招呼起来。张夫人倒挺慈祥,笑眯眯地说了些夫妻和美的叮嘱话,就把自己的女儿拉进内室说悄悄话去了。
薛濂让吴世恭坐在一旁的椅子上,沉吟了一下,没话找话地问了些吴世恭家里的情况。吴世恭也是薛濂问一句,他就答一句。不长的时间,问话就结束了,场面就有些冷场。这时,一个中年文士来到门口打破了这尴尬场面。
这中年文士向薛濂和吴世恭拱了拱手说:“侯爷,学生知道,在侯爷爱女亲事期间打扰很不应该,但这件事很急,大伙儿都等着侯爷拿主意呢。”
薛濂点了点头,从椅子上战了起来,走到门口要随那中年文士而去,可又停下想了想,转身对吴世恭说道:“你也一起来听听吧,和你的差事也有些许关系。”
“我的差事?”吴世恭按捺住自己心中的疑问,急忙站起身跟随住薛濂俩人的脚步。向外走去。
第12章 旁听议事
他们一同来到了薛濂的书房。书房里已经有六个人在等候,其中三个穿着文官的袍子,一个穿着武官的袍子,还有俩人也是文士打扮,估计也是薛濂请的幕僚。带吴世恭进来的那个中年文士先主动地自我介绍说:他叫“张克华”,再接着把在座的各人给吴世恭一一介绍,吴世恭也记不了这么多,反正是介绍到何人就向他拱手致意,只记得其中,一个是顺天府的官员,一个是工部的官员,还有一个是户部的官员。那个军官是京营的军官。众人也客气地一一回礼。众人分别坐下,吴世恭也坐在书房的一个角落里听着他们议事。
原来这事又要说到了王恭厂大爆炸。出了这事以后,户部拨了一万两,大内内库拨了一万两,共两万两白银让顺天府、工部和京营联合救灾。最后,魏忠贤为薛濂讨了这个差事,他对皇帝说,派个勋贵主事,能够有利于显示出朝廷的重视,有利于灾民的安心。皇帝也深以为然。于是,皇帝下诏让薛濂总负责这次的救灾,让顺天府、工部和京营配合他。可按照当时大明朝救灾的规矩,户部拨银和大内内库拨银都要扣去三成常例,这样,落在薛濂的手中就只有一万四千两了,再要给魏忠贤五千两的孝敬,那还剩下九千两。可九千两能够办什么事?到现在,离王恭厂大爆炸的发生时间已过了一个月了,可废墟还是那堆废墟。不要说重建家园了,连爆炸现场道路的清理和废墟中垃圾的处理都没有进行。薛濂也是着急,就是在女儿结婚的第二天早上,都急匆匆地召集相关部门的人来,想商量个办法。
其实,魏忠贤给薛濂讨了这个救灾总指挥的差事倒不是要害他。魏忠贤是这么盘算的。只要薛濂在九千两中,拿出个三、四千两办个粥场什么的给灾民一个救济,不要闹出什么大乱子,再给底下的官吏分润一二,那薛濂自家腰包也能落下个三、四千两。这也算是个美差,也算是照顾自己人。
不过薛濂还算没有完全泯灭了良心,他却想好好地救济灾民。可这次灾难,光房屋倒塌就接近一万一千间,人员死亡的就有近万,受伤的和无家可归的那就更多。如果要认真地救灾,九千两银子怎么够?钱不够那也没办法,只要有人手也行。起码能够做一些救灾的工作。可是薛濂和顺天府、工部和京营这三个部门交涉了快一个月了,这三个部门却屡屡推诿,除了为了应付派出了几只小狗小猫,就再也不肯派出更多的人手了。薛濂今天也狠了心,一定要他们挤出些人手来。
在简单地说了开场白以后,薛濂直奔主题,然后环顾坐在身边的官员让他们拿出个解决办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