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页

脱不花整个人却象是傻了一样,看到对面败退的蒙古士兵,看着对面大吼着冲锋的汉军士兵,他喃喃地说道:“珲明海,你说我的战术中有错误的地方吗?第一仗算准了汉军肯定会要偷偷渡河,我在河对岸半道击之,虽然没有斩杀了王竞尧,但却使汉军士气为之挫动。这一仗我在指挥上也没有什么值得指责的地方,两军虽然混战,但明显我军略占上风,可是最后的结果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难道长生天真的放弃了蒙古人吗?难道长生天在告诉我大元真的要败了吗?”

珲明海跳下战马,“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元帅,我是个粗人,不知道什么用计不用计的,我只知道这一仗我们真的是败了!现在汉军正从几个方向向我们压来,再不走,我等皆成俘虏。珲明海死不足惜,可浙江不能没有您,大元不能没有您啊!”

脱不花苦笑了下:“走吧,我们去金华州,收拢残兵,希望能够挡住汉军前进的步伐,否则浙江一失,扬州门户洞开,大元短时期内再无重兵可守!”

……

战鼓声、呐喊声忽然停止了,战场上一片宁静,只偶尔传来几声伤兵因为痛苦而发出的呼声。这场大战来得快,去得也快,转瞬间,天地间就象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

汉军的确是胜了,但这却是一场惨胜,无数优秀的汉军士兵倒在了这块战场上。一阵凉爽的微风吹过,风中带着浓郁的血腥,那面大汉的军旗在风中昂首挺立。大大的“汉”字在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之后,发出了夺目的光芒。

士兵们在清扫着战场,轻伤的士兵互相搀扶着,用枪支撑在地上不让自己倒下。重伤的士兵在同伴的帮助下,包裹着伤口,有些士兵嘴里发出痛苦的呻吟,接着声音越来越低,然后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这一仗,歼灭了浙江蒙古军队十四万余人,其中俘虏高达九万,绝大部队都是新附军和色目军中的士兵。而汉军的伤亡同样惨重,有三万五千人永远地失去了生命,一万多人受伤,一万多人被俘或者失踪。这一场被后世称为“亲征之战”的血腥大战,汉军以重大的伤亡打残了浙江蒙古军队的主力,为下一步收复浙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亲征之战”是王竞尧亲自指挥的一场大规模的决战,汉军先胜后败,再败再胜,其中偶然和不确定的战场因素始终贯穿其中。在这一场战斗中,王竞尧展现了他作为一个马上皇帝所表现出来的勇武,每逢大战必亲身上阵,以至于数次遇险。

皇帝陛下的以身作则,不顾凶险当然能够振奋部下的士气,但这也暴露出了王竞尧性格中鲁莽和欠缺沉稳的缺点。以当时的情况,他完全可以等到司徒平一和陶亮的主力汇合上来,在准备完全充分的情况下再行决战,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一来他低估了蒙古军队的战斗力,虽然他不断提醒部下不要忽视蒙古军队,但其实自己的内心深处还是因为过去几年中的连战连捷而有些自满起来。二是他高估了火炮的威力。的确,汉军的火炮在战场上的确起到了作用,但这个时候汉军的火炮技术才刚刚起步,尚处在不完善的地步,而火炮和步骑兵的相互配合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如果这个时候的王竞尧能够再沉稳一点,充分利用火炮优势,则战场局面或许打的不用这么惨烈。

但是,也正是“亲征之战”,让大汉帝国的皇帝陛下彻底成熟起来。血性和勇气固然是取胜的必要条件,但这不是取得最终胜利的全部;军事上的优势固然能振奋人心,但最应该优先考虑的是如何把优势转为胜势。王竞尧的麾下有着优秀的将领,有着勇敢的士兵,很多时候并不需要自己亲临战场,自己最应该做的是如何把这些优秀的将领和勇敢的士兵们潜力全部激发出来,把他们融合成一个战无不胜的整体,有的时候这样做,比自己冲锋在前更加有效!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场大战毕竟还是胜利了,虽然为了这场胜利付出的代价未免惨重了些。

“朕错了。”在自己的大营里,王竞尧面对众将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这句。

他的部下面面相觑,陛下这是怎么了,自古以来各朝各代哪有皇帝向臣子认错的道理?

王竞尧微笑了一下说道:“错了就是错了,皇帝错了也得承认。这次战斗前后朕犯了很多决策上的错误,以至于朕和汉军都数度遇险。朕的错在于刚愎自用,以一人之力调度整个战场。朕总以为只要御驾亲征就能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现在发觉诸多可笑之处。若是亲征就能够取得胜利的话,不知道朕和忽必烈在战场上遇到谁胜谁负,或者划拳来决定?”

汉军将领们笑了起来,大营内原本有些沉闷的气氛一下活跃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