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财政预算的好处不言而喻,章惇、苏颂、李清臣等人很快就点头表示赞同,然而六部尚书除了蔡京外,其它人都默不作声。
原因很简单,财政预算直接针对的就是他们,一但实行,他们的能力将直接反映出来,一时间各人心里都有些没底,让他们如何点头赞同?
但这种预算的好处明摆着,一时之间他们又提不出反对的意见来。
你直接反对,就等于说你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没信心,你自己都没信心,让别人怎么对你有信心?那你还在这个位置上呆得下去吗?
因此,他们只能沉默着思索这种新政策对自己的利与弊。
利还是不少的,毕竟预算一但通过政事堂审核,那这一大笔款项怎么使用就由自己说了算,可以说,他们手上的权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很快,礼部尚书杨畏也表示了赞同,这个好理解,礼部主要是管科举考试、教育、外交、以及各种祭祀大典,这些方面都有一定套路,可以说绩效预算方案对礼部的影响最小,杨畏稍一想就明白,因此表示了赞同。
接着刑部尚书何世宽也表示了支持,剩下工部、吏部、兵部,也不用想了,三省六部十几个重臣都同意了,剩下他们三人能反对得了吗?
其实最可怜的要数工部尚书张朝宗,因为工部管着各项工程,和制造作坊,财政预算最复杂,而工作效益也最直观,绩效预算自然是对他影响最大。
为了不让老张恨上自己,杨逸投去一个抱歉的眼神,心里也暗暗决定,有机会便帮帮他,反正十三娘这个科学狂在家里也挺闲的。
总的来说,章惇为首相,是杨逸最大的幸运。
他所提出的各种建议,大都能得到章惇的支持,因为章惇是一个开拓型的宰相,而非那种保守的、固步不前的人。
他那超越常人的眼光,使他能正确理解杨逸从后世带来的这些方案,并根据实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而他那强悍的性格,超常的凝聚力、支配力、又为杨逸的这些政策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撑,只要他点头的方案,基本上都能在朝堂上通过。
当然,刘太后拥有最终的决定权,而刘太后的决定权有大半又掌握在杨逸的手上,至少目前是这样,这也是他所得出的政策得以实施一种保障。
这项财政预算计划,政事堂共花了三天时间商讨完善,其中许多具体的方略引起了热烈的争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