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铺天盖地的烟尘渐近,终于可以看见烟尘之中战马飞腾,刀光挥舞,纷飞的箭雨射上天空,仿佛刺破了苍穹,才如暴雨般洒下!
终于看到了,那小小的红色的一块方阵,被一片黑色的、无边无涯的巨浪推击着,就象海啸中的孤舟,随时可能被巨浪淹没;
但他们没有,他们坚持着,顽强地坚持着,且战且退,那豪迈而悲壮的歌声就发自他们之口,气壮山河,死而后已!
终于看到了,杨逸骑着那匹高大的黑马,手持长枪,带着两千骑兵与步兵方阵严密地配合,不断地出击,反复地冲杀着!
长枪借马势,如钢锥般一次次地犁开黑色的巨浪,血透征袍,纵横捭阖,那歌声就象是咆哮!
城上的军民沸腾了!他们的知州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为的掩护百姓撤退,为了不让一个百姓死于刀兵之下,七千对十万!他硬是顶在了最后,在血肉横飞的战阵中来回拼杀,他是环州的知州,更是百姓心里的长城!
城上的军民含着热泪,推开了城门,擂响了战鼓,一边出城接应,一边随声高唱: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城上城下,十万军民,谁不在和声高唱,悲壮的歌声如有实质的气浪,吹淡了滚滚压来的烟尘。
清娘也在唱,小小的拳头已经捏得发白,手心里满细汗,目光紧紧追随着杨逸若隐若现的身影。
苏东坡也在唱,他已经数次面对战争,但没有一次象这次悲壮,胸中压着块垒,仿若磅礴而出,万千诗情豪意,却都被这岂曰无衣化尽。
这歌声,是杨逸带着唱起来,他不是为装模作样,若不是用这歌声激起几千士卒悲壮赴死的气概,在十多万夏军浪潮般的攻击之下,军心早已溃散;
即便这样,他们乃象风流中随时倾覆的小船。
终于到了,环州百姓之前挖的那些看似无用的壕沟,等于是救了杨逸和几千士卒一命,现在他们终于可以沿着这些壕沟间预留的通道,向城里撤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