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页

你还不能说进去了是做武夫,那些教谕一拍脑壳,便创造了一个新词,叫儒士,反正和大头兵不一样,你是读书人,读书人从了武,那身份当然不一样了。

那边一糊弄,事情就好办多了,各级县衙和教谕为了自个儿的前程,把这没影的武备学堂夸成了一朵花,不知道的,还把它当成了太学国子监,倒还真有不少鱼儿上钩。上钩的鱼儿也没有什么才子,才子就算肯来,人家教谕还不肯放人呢,这可是科举的希望,大多数报了名的,都是一些适龄却又无望科举的,毕竟科举只是独木桥,狂得没边自信自己一定能高中还真不多,一些人谋不到出路,又听了县学那边胡扯,心里一横便踏上了这条不归路。

有的人是家贫,有的人是奔着前程,还有一些人当真是一腔热血,理由不同,目标却是一致,一个个背了包袱,手里捏着县学的证明文书便上了路。

那一边皇帝也够意思,特意下了旨,说是但凡是拿了县学文书要来从戎的,各地驿站负责接待。这个旨意发下去,让那些半途上胆战心惊的儒士安心了不少,驿站是做什么的?没有一个官身,想住进去都难。如今他们也有了入住的资格,不但节省了路费,至少这身份上就高人一等了,看来这天子门生的待遇还真不错。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武人自然没得说,连读书人都从武了,他们是与有荣焉,所以京里头的禁军还有边镇那边都挺高兴,连童贯和大小种相公都上了疏,声言要鼎立支持,抽调教习什么的都好说,责无旁贷。

至于朝廷里也有反对的,不过地方上倒是无人应和,毕竟地方上是硬性指标,忽悠人都来不及,再来诽谤武备学堂,人家还敢去吗?所以地方和朝廷里形成了两个极端,这边在腹诽反对,那边是使劲地宣传,倒像是你不去从戎,就变成了无君无父,不忠不义的混账。

不过朝里的反对也只是一头热,过去了终究还是风平浪静,人家皇帝是祭酒,你反对它就是反对皇帝;再者是:阎王好惹,沈傲能惹吗?去看看人家王黼的下场?

而蔡京那边是逢迎惯了的,陛下开了金口,他立即响应,一点都不拖泥带水;卫郡公那边也没有反对,碍的都是沈傲的面子,新旧两党都没话说,剩下的孤魂野鬼那是螳螂挡车,发几句牢骚也就罢了,再废话有的是整治的手段。

真正要等到开学,那也是两个月后的事,处在这暴风的中心,沈傲反而闲置下来,那边皇帝对安宁的事闪烁其词,也不知什么时候是个头,沈傲化悲痛为力量,一心偷懒,该他去鸿胪寺值堂的时候,他打发个人去鸿胪寺里说本官要在武备学堂督促工匠赶工。武备学堂那边,他又叫人去说本官今日要在鸿胪寺值堂,反正两边都以为这位沈大人忙得脚不沾地,两边都糊弄住了。

沈傲有了闲情,偶尔去陪陈济说说话,或是寻几个亲友闲扯几句,再就是陪着夫人们逛逛街,赶赶庙会,去邃雅山房喝喝茶,日子过得悠闲,连人都变得懒洋洋的。

半个月过去,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做了些什么,倒是周夫人那边请他过去,对周夫人,沈傲是一点都不敢怠慢的,立即让人备了礼物,拿了几尊在王黼家抄来的玉佛,玛瑙佛珠儿便赶到国公府,国公府里上下都认得姑爷,远远看到,门房便小心翼翼地过来打招呼,迎他进去,沈傲径直进了后宅,直接去佛堂里寻人,夫人见了他,埋怨了几句,说他这么久都不肯来看她,把她的女儿拐跑了便不见了踪影。

沈傲顿感头大,正要解释,夫人又笑:“和你说笑罢了,你如今做了官,是个忙人,整日陪着我这老婆子也不是个事。”

沈傲吁了口气,连忙道:“往后一定经常过来,岳母有空,也可以去我那里走动,反正两个宅子离得近,要不,我干脆在宅子里设一座佛堂,有空呢,你便去住几天,该礼佛的时候礼佛,空闲时让若儿她们陪着您说说话。”

第四百零七章 曲高和寡

周夫人应承下来,道:“抽空呢,我会去看看。这一趟叫你来,是听老爷说你要办什么学堂,这些事我也不懂,坊间里都说这是天子门生,很是荣耀的。我就在想,恒儿在殿前司虽然做得也不错,可是他终究年轻还轻,多学些本事总无妨,能不能……”夫人后头的话不说了,一双眸子别有深意地看着沈傲。

原来是想叫周恒进武备学堂,沈傲想了想,周恒的条件倒是符合,毕竟人家有个监生的身份,虽然不好读书,可是文化水平也不算低,再加上年纪未满十八,也一点都不过份。他转念一想,就明白了夫人的心思,周恒眼下只能从武,既然从武,当然选个好的出身要紧,从前是打算先让他去殿前司镀镀金,如今武备学堂出来,到处都在宣传武备学堂的好处,像祈国公府这样的人家,也不在意禁军一个将虞侯的身份,宁愿让周恒去回炉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