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略略浮出一丝尴尬,顿时又烟消云散,慨然笑道:“好,好……”捋起袖子动手了。
沈傲一看,王相公的姿势不太对啊,这是研磨吗?磨研他还差不多,看来这个家伙也是个吃货,和表弟差不多。
沈傲的心里顿然不由地感叹起来,哎,世上像他这样全能的才子已经不多了,便道:“还是让蓁蓁来吧,蓁蓁的手巧,研出来的墨汁饱满。”
沈傲带着一点好意,不忘教训赵佶一顿,道:“王相公啊,做男人的,怎么能四体不勤呢,往后要向我多多学习,多一门手艺就多口饭吃。”
赵佶哭笑不得,换上了蓁蓁;沈傲吸了口气,今日确实有些倦了,行书之前,得先提起一些精神,想了想,便选定了董其昌的书法,蘸了墨,便提笔书写,董其昌的书法集各家所长,是最容易让人接受的,既有飘逸之美,又细腻圆润,方方落笔,赵佶神采飞扬,高声叫了好字,道:“看沈公子行书,笔舞龙蛇,不看字,只看下笔的姿态,就已沉醉了。”
赵佶说的话,沈傲是一句也没有听见,他但凡做起事来,周遭的事物仿佛一下子都会静止,那种专注、认真,却是将蓁蓁吸引了。
等到词儿一笔呵成,蓁蓁率先道:“沈公子的字写的真好。”这一句由衷的赞叹,倒是颇得大家的赞同,除了昏昏欲睡的周恒之外。
第一百二十二章 小尼姑年方二八
赵佶为沈傲的行书吹干墨迹,小心翼翼地捧起来,爱不释手地道:“沈公子,不知这是什么字体,王某还真的是见所未见。”
随即,赵佶情不自禁地叹了口气,相较他的瘦金体,明显这手行书显得更高了一个档次。
若说赵佶的瘦金体开创了行书的一种鹤体风格,那么董其昌的书法则是汇聚了历代名家的特点,几乎挑剔不出任何的瑕疵。
赵佶一边看着行书,另一边却是在想,这个少年,明明不过十七八岁,可是偏偏不管在鉴宝还是行书之上,总有一股大家风范,莫非他蹒跚学步时就开始学习行书、鉴宝了?
否则,又如何会有这样的纯熟?
越是想,越是觉得奇怪,让人百思不解,赵佶在心里苦笑一声,只怕这只能用天纵之才来解释了。
倒是师师和蓁蓁,看到沈傲写的《罗江怨》的词儿,竟是有些痴了,词中所表达的情人分离之情,跃然纸上,千叮万嘱之中,带着一种淡淡的哀愁。
按着沈傲的曲儿,蓁蓁开始唱起来,连那趴在桌上呼呼大睡的周恒也被这好听的歌调惊醒,而大饱耳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