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得看市场反馈了,不过我觉得破亿是基础,具体能拿多少,还得看观众接不接受……”

饭桌上,沈林有问必答,态度恭敬,脸上带着笑,很容易让人产生好感。

一顿饭功夫,沈林已经被剧组接受了……

第九十四章 被压戏了!

酒局结束,沈林跟乌而善单聊。

“咱这戏怎么样,有啥困难嘛?”

“困难倒是没有,演员配合,剧组工作人员也有经验,就是胶片烧的太快……”

“没事,你胶片烧的再快能赶上姜闻吗?”

乌而善笑了笑……

姜闻烧胶片那是真烧,《鬼子来了》用了48万尺的胶片!

《阳光灿烂的日子》,第一部戏,姜闻就以拍摄25万英尺胶片创下国内导演耗片比记录……

所以,人家那句‘预算是什么?再大的帐也是三瓜俩枣,对我。’,真不是装逼,他一直就是这么拍电影的。

对比一下陈果的第一部戏,《香港制造》用的胶片都是过期胶片……

当然,陈果导演跟一般导演不太一样——他有句经典名言:他妈的拍主流电影怎么这么痛苦啊,又要沟通又要面对老板的脸孔,整个过程很痛苦,不过瘾。当时就发誓,如果再有机会,一定要自己写剧本。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推动我去做,一定要自己写自己拍!

主流电影,《老千》肯定是主流商业片。

主流商业片最基本要求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