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向中高端迈进可不是喊两句口号就能完成的,毕竟不少企业在低端的安乐窝里过得挺滋润的,骤然让他们离开安乐窝任谁也不会乐意,只能利用其它宏观手段,迫使产业整体升级。
而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切实拔高人力成本便是其中一项极为实际的政策。
届时,一些企业的日子必然不好过,就比如现在那些靠着低人力成本混日子的车企,就有可能陷入困境,想要摆脱这个困境要么提高生产效率,以高效的生产速率压低自身的成本;要么干脆关门大吉,直接扑街!
而想要提高生产效率,大批的重载搬运、焊接、喷涂、组装等不同用途的工业机器人便成为这些车企的首选。
正因为如此,国内的相关行业预测机构早就做过研究报告,未来五年内光车辆制造这一个行业,工业机器人的缺口就多达10万台,那可是超过3000亿人民币的庞大市场。
这还只是车辆制造一个行业,若是再算上冶金、化工、钢铁、机械、机电等行业的需求,未来的缺口保守估计50万台都不止,这便是万亿规模的庞大市场。
如果中国腾飞没做工业机器人也就罢了,市场再大也跟他没关系,问题是他不是搞出了nb-36型工业机器人了嘛,这就不得不让中国腾飞上下有些眼红了,万亿级别的市场,要是不撕下一口,老天爷估计都不会饶恕他们。
然而想法是好的,可关键在于中国腾飞高端玩儿飞起,中低端就各种拉胯了,问题是国内绝大多数行业所需的工业机器人却是中低端产品,特别是中端偏上的工业机器人,不但是需求端的中坚,而且利润又是工业机器人当中最大的。
正因为如此,中国腾飞十分希望能够像当年医疗设备一样,培育一个自己的工业机器人品牌,不但可以给自己做配套,还能立足国内市场,面向前全球好好的捞上一笔。
可惜的是,中国腾飞有这个心,但国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就找不出一个,这让中国腾飞即便是想扶持都找不到门路。
没办法,虽然国内工业机器人的未来很美妙,但现实却十分的骨感,整体产业只能用萌芽状态来形容,很多上下游配套更是半点儿都不具备,自然谈不上有什么好企业。
既然国内没有,那中国腾飞就把目光投向国外,直接买国外的厂子和技术。
结果却发现,国外相关品牌大部分都活得很滋润,根本就不屑中国腾飞的收购,碰了壁的中国腾飞只能重新调整策略,开始琢磨从工业机器人上游的产业链入手,收购一批实力不弱的配套企业,然后利用中国腾飞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以及本就强悍的软件控制和基础算法优势,硬做一个品牌出来。
这个思路前些天庄建业刚在领导班子会上提了一下,中国腾飞的内部还没有明确的统一意见,马拉尔内就呼哧带喘的跑过来纳投名状了。
那刘磊怎么可能放过他。
在一番空手厨艺展示后,刘磊就领着还处在懵逼状态的马拉尔内和程峰在临时摆下的餐桌上坐下,先与程峰谈笑了几句,说些星洲地界上发生的几件趣事,令程峰觉得自己没有被冷落后,刘磊便汤勺舀了文思豆腐盛到马拉尔内的碗里,笑着说道:“马拉尔内先生,这可是nb-36型工业机器人烧出来的经典名菜,尝尝有没有淮扬大厨的风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