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必要,就算搭载我们全新的wchzb-3专业工业控制软件的大型机械设备也可以按成本价提供给有关方面,只不过未来十年内,这几种软件的升级、设备的维护、生产线的保障需要交给我们中国腾飞全权负责,每年的费用也不高,也就是40亿人民币就够了……”
前半句话,几位脸色难看的海军大佬听后稍微好转了些,觉得庄建业虽然狮子大开口,但也算是小得分寸,知道那些优惠给到海军这边,几款软件那可是自动化、智能化的关键核心,光开发费用就是个不菲的天价,免费给到海军算是极大的优惠了。
结果海军这边还在庆幸,庄建业后面的天价维护费直接让大佬们直呼自己太傻太天真,天下果然没有免费的午餐,软件是给可以免费拿,甚至安装专业工控软件的设备都可以不赚钱的批发,但后面的维护服务费却高的令人咋舌。
每年40亿,十年就是400个亿,若是加上120亿的数据库维护服务费,十年内造船工业就需要向中国腾飞贡献520亿人民币。
当然有几位海军领导立刻就想找其他的数据维护商来替代中国腾飞,但这种想法刚从脑袋里萌生就被无情的掐断。
你脱离中国腾飞这个创造者去使用中国腾飞的新制造模式,简直就跟45的脚非要套37的鞋,完全是在活该找罪受。
要知道人家中国腾飞敢这么玩儿就是因为人家已经在软件、硬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牢牢掌握住整套模式的核心技术,只有这样中国腾飞才不会在乎那点儿硬件儿的利润,而是将大头儿放在后续的服务上,哪里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利润之海。
连常人一旦形成习惯都不容易改变,工业领域就更是如此,某个生产厂认准某个品牌的机床,哪怕损坏报废了,也会想法设备购买另一套该品牌的同类设备。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已经上手的工人操作习惯,加工出符合要求的部件儿,融入到整个庞大的生产链条。
中国腾飞显然这种独属于工业领域的巨大消费惯性门儿清的很,所以在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域上押注后续的巨额服务费。
因为现如今除了中国腾飞有这套东西外,找出第二家,可一旦用中国腾飞的并形成习惯,那就等于对中国腾飞建立起高度的依赖。
尽管维护合同只有10年,但10年之后应用这套模式的企业谁敢真的剥离中国腾飞单飞?还不得乖乖的跟中国腾飞签订下一个10年的服务合同,继续每年按部就班的上供。
这还算好的,若是中国腾飞技术突破,来两次大幅度的升级,相关企业跟还是不跟?
不跟,竞争对手要是升了级,生产效率提上来,自己就会陷入被动;要是跟的话,势必又要给中国腾飞一大笔升级服务费。
总而言之,中国腾飞靠着这种新制造模式做得根本就不是当下最流行的一锤子买卖,而是握着一张吃都吃不完的长期饭票,而且还是如同躺着数钱的那种顶级饭票。
而对企业来说,无异于是另一种无法回避的税,跟增值税一样的腾飞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