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页

……

大量为药商鸣不平的帖子出现在网络上,而且大部分开头都表明自己高端科研人员,和重点大学生物、化学专业学生的身份,从各个方面讲述喏华并非黑心资本家,而是一家真正为病人着想的好公司。

什么你买到的药是第二颗药,第一颗药价值数十亿美元。

每一种靶向药都要经过十多年,数十亿美元的投入,而且大部分是失败的,药商卖那个价格是非常良心的。

专利是有时间限制的,过了这个时间国内也可以自己仿制,所以才卖这么贵。

国内比国外贵,是因为要交的税太多了,卖那么贵和医药公司没关系。

各种各样的解释和理由,无一不在为药商开脱,这些专业人士的发声,看起来真的好像没问题。

有些理智的观众,看了这些专业人士的解释之后,觉得好像是那么回事,人家花了无数的时间、精力、人员、金钱去研究出来的药,救活了无数人,卖贵点也可以理解,况且在法律许可范围之内。

诸如不要道德绑架、真正救命的是药商,没有他们连药都没得吃、药商赚不到钱了谁还去搞研发之类,看起来非常理智的中立言论也多了起来。

李谦甚至看到,著名作家韩晗,也发了一篇长篇影评,能让他写长评的电影可是不多。

“今天看了一部了不起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可以说这是近几年罕见的国产好电影。”

开头就对电影表示赞扬,大力夸奖了一番电影之后,转而也说到了药商的问题。

“事实上,一些药企,为了研发新药,时间投入数年是数年,资金投入数十亿,甚至一无所获,本质上是因为他们的研发,很多绝症才有希望,这是一个复杂矛盾的话题,总之不是非黑即白这么简单,我不希望观众看完电影之后把愤怒发泄到药商身上,他们并不是坏人,也会坏了这部电影的良苦立意。”

韩晗,著名作家,甚至前几年不知道谁先带的头,竟然有人开始把他称为“当代鲁迅”。

这说的相对还算客观的,不过,绝大部分观众可没有那么客观。

电影中没有反派,其实观众缺少一个情绪宣泄的口子,正好这大量向着药商以及客观的帖子,就成了观众们宣泄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