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郡守在听了那个县令的话之后看了他一眼:“那你说说咱们在哪里吃饭比较合适?”

搭话的县令心头一喜,他琢磨着虽然林家已经是皇帝陛下亲封的皇商,但是商人始终有些上不得台面,而村里权利最大的是里正,他试着提议道:“不如去林家村里正家。”

“里正啊……”郡守将目光移开,看着和年轻汉子们一起在田里赶鱼的里正和林虎子,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上次我过来的时候是在林家吃的饭,这次也还是去林家吧。”

搭话的县令脸色一白,他竟不知道郡守大人以前来过林家村,还和那个刚成了皇商的林家有渊源。

县令之间交锋没影响到田里热火朝天地收获,将大部分鱼赶到角落之后,随便用网一捞就是一大筐鱼,岸边放着又大又深的木桶,里面已经装了不少田里的水,捞起来的鱼全都倒进去,没一会几个大木桶就装了大半。

木桶里的鱼最大的有两掌长,小一些的也有一掌半,一个个活蹦乱跳的,倒进了木桶中还有些不服气的样子蹦达得老高。

郡守走在前面,将几个木桶中的鱼看了个遍:“这些鱼比河里的鱼要小一些,不过从一亩田里收这么多鱼出来,足够让人惊喜。”

林虎子是三亩连在一起的水田,三亩田的鱼一次性收差不多之后,他们开始割稻谷。

这会儿听到消息过来帮忙的村民逐渐多起来,除了负责照顾自家田边客人的村民,剩下的几乎都跑到林虎子这边来了,带着工具挽起裤腿就下田。

十几个人一起干活,全都是种地的老手,三亩地一个时辰就收割完成,所有的稻谷一齐堆在田坎上。

“我估摸着这三亩地的产量比去年的还能再多些。”年龄比较大的里正看着堆在田边还没晒干的湿谷子,心情好得不行,“称一称就知道了,之前夏哥儿说养鱼能让水稻产量增加,我还有些不相信。”

不用里正说就有人主动跑去拿了称稻谷的大秤:“三亩地,加起来近两千斤湿谷子!”

这个重量一说出来,全场帮忙收谷子的人、围观的人都安静了,没有人想到会有这么高的产量,虽说这些谷子是湿的等晒干了之后重量会减少,一亩地谷子晒干之后也能有五百八十斤左右。

去年最高的亩产也就是五百三十六斤,也就是说养了鱼的稻田产量足足提高了四十多斤。

郡守和各个县令被村民们报出来的数字惊到了,这个亩产和几年前比起来直接翻了一番。

江宁县令还算有心里准备,他率先冲过去看着大秤上的刻度,喃喃自语:“真的是两千斤……”

郡守跟在后面,挤开县令站在前面,几乎将眼睛贴到了大秤上成了斗鸡眼。

没有人笑话他,来参与了收割的人都高兴坏了。

“我家的田看着和虎子家的差不多,收获下来应该也能有这么多。”

“这辈子我都没想过,自己手上能种出这么高产量的稻子。”

“我决定了,下一轮水稻全都养上鱼,就算鱼收不了那么多,只要稻子产量上去就是值得的。”

有人提到了鱼,大家这会儿才想着还没有称鱼的重量。

三亩水田一共收起来了八捅鱼,旁边还空着两个木桶,大伙一起称了一下空木桶和里面含水的重量,然后一一称过八个装了鱼的木桶的重量,加加减减最后算出来这三亩地大概收了二千二百斤鱼。

之前白夫郎在计算自家田里的鱼时把鱼的数量和鱼的大小都估高了,一亩地活到收获的鱼有个八百尾鱼,数量没有那么多,另外稻田里没有撒饲料,时间也短就一个水稻季,鱼长不了那么重,最大也就一斤多点,小的就半斤多,平均下来一亩地的鱼只有七百来斤。

别小瞧了七百来斤,要是去河里捞,不知道得捞多久才捞到,而稻田里的鱼就是放在水田里等它们自己长大的。

郡守和县令听到这个数字都高兴坏了,在其他水田钓鱼参观的客人们已经陆陆续续都跑到了这边,听着稻田的产量和稻香鱼的产量,一个个瞪大了眼。

这一课,所有人心里都只有一个想法——下半年种第二轮水稻的时候一定要往稻田里放鱼,不能放过多产出来的稻谷和白捡一样的稻香鱼!

第446章 小包子程明彦

在林夏至的肚子开始逐渐显怀的时候,小包子一岁的生辰快到了。

这时候的小包子已经会说不少字,他的性格也逐渐形成,大体来说在小年糕和小米团之间,不像小年糕一样又乖又听话,也不像小米团一样整日精力充沛到处乱窜。

从某种程度上说,小包子比两个孩子都精明,小小年纪的小包子很会看人眼色,他知道阿爹最严厉,老么心最软,至于阿么得看心情,在阿么心情好的时候自己调皮了不会被骂,至于说不好的时候,得看不好的程度。

另外,他从出生就自带的娇气到一岁了还是没多大变化,他不喜欢人多的地方,不喜欢被不认识的人抱,不能忍受尿布脏了,不喜欢饿着肚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