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是……嘉谷的海洋牧场?”人群中不知是谁喃喃道。
迟文光不自觉昂首挺胸,重重的点头:“这就是嘉谷海洋牧场!”
温信双眼瞪大,也是被震住了。
“海洋牧场”的构想,是上世纪70年代初由岛国人提出的。这种构想一经提出就震惊了全世界,被称为征服海洋的划时代的想法。
不得不说,与“地大物博”的中国相比,陆地资源紧张的岛国对海洋的重视和开发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在国际海洋公约没有签署前,岛国曾经四处出击在公海海域肆意进行深海捕捞,但随着海洋法新时代的到来,岛国必须面对本国有限的海洋开发资源。可以说,强烈的危机意识使得岛国人不得不改变他们对待海洋的方式,所以他们选择了“华丽的转身”。与国人相比,岛国人早早就充分认识到让海洋成为取之不竭的宝库对于本民族意味着什么。
中国的水产养殖年总量占世界总量近70,连续二十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但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国内的海水养殖业,正在缓慢扼杀一个充满希望的蓝色大海。
中国人对海洋的开发使得海岸线附近“养殖场”比比皆是,一个连着一个的“养殖场”几乎吞噬掉了自然的海岸,这也是一种“掠夺式开发”——一方面是过度捕捞和污染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结构;另一方面,密集养殖使得海水走向另一种极端:过度营养化,进一步破坏海洋生态。
与之相比,隔海相望的日韩却是世界上海洋牧场发展得最先进的国家。
温信跟着葛院士去过南韩的统营海洋牧场,这个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好的海洋牧场,用海洋专家的话来评价,其实现了最大化、最自然化、最持续化地开发海洋。
见识过真正的海洋牧场后,回过头来再看国内的“海洋牧场”,就不是内味了。
关于海洋牧场的概念,国内目前广泛认为,投放了人工鱼礁就是海洋牧场——其实,这离真正的海洋牧场还相差甚远。
葛院士,以及温信等弟子,在那之后,都认为国内的“海洋牧场”不能算是真正的海洋牧场,譬如一直以“海洋牧场”作为宣传点的獐子岛之流,不过是以海参、鲍鱼等被称为“软黄金”的底栖生物为主,并没有形成立体的、丰富的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间。而且獐子岛附近海域水温低,海藻很难存活,这无疑更会使得当地的海洋生态环境进一步单一化。
当然,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憾,但相对而言,放眼全国海域,能做到这种程度,已经是很不错了。
在这一刻之前,温信一直以为,嘉谷海洋牧场也不过是大一点的“养殖场”,可能也投放了点人工鱼礁,但并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海洋牧场”。
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个利用人工鱼礁、海草床等营造适合鱼类生活的,并配有环境监测系统、防止鱼类逃逸系统等科技设施,不污染海水和环境,底栖生物和上中下层鱼类兼而有之的海洋生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