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其实最主要是因为嘉谷系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模式!
如果是一般的种粮大户,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农民自身能得到的就是一点租金,土地所有产出几乎都归种粮大户所有。
应该说,这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所以也是被鼓励的。
但这种鼓励是有边界的——“适度”二字还记得吗?
回到嘉谷系合作社,虽然都挂着“嘉谷”的名头,本质却是不折不扣的集体经济。
国家的深度调查显示,在整个嘉谷系合作社经营的财务上,把农民提供土地、嘉谷提供农资及技术和合作社提供组织生产算在一块,按三个主体分配。大概来说,净值里面,提供土地的农民能分70,嘉谷分20,合作社分10。
看懂了吗?
嘉谷系合作社不仅仅是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变成了农民的社会保障资源——不管农户在别的地方是挣钱还是亏本儿,这合作社里的分红都是农户稳定的收入。这对于农村稳定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了。
说穿了好像也就那么一回事,但如果你透过现象看本质,就知道其几乎不可复制的原因了——首先你要保证合作社70的分成不能低于农民自个种植所得,否则,就算你按着头也不见得有这么多农民答应合作;其次,你要将获得支配权的农产品,产生足够的附加值,起码要能养活你的公司,形成良性循环;再然后……好吧,不用然后了,就上述两环,已经足够所有人挠头了。
国家都不敢保证,让嘉谷重来一次,还能不能复制同样的模式。天时、地利,还有爆棚的运气……缺了其中任意一环,嘉谷可能就不是嘉谷了。
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农民的选择了。
因为,这同时也是时代的选择,是国家的选择。
……
第724章 嘉谷版的“黄埔军校”
农业部考察团经过赵老汉们这么一遭,如贺明哲之流都安静了不少,团队内的气氛倒是缓和了下来。
考察继续,一路停停问问,很快到了嘉谷在豫省最早建立的小麦种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