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7页

魏明来前是打了腹稿的,很快道:“我就想,如果是大宗的粮油、蔬菜和水果,我们介入整合倒是合适;但如果是区域特色农产品,不太值得集团倾力投入。”

帮助肃省特色农产品对接产销的成本,对现在的嘉谷来说,算不得什么,完全属于可以承受的风险。真正需要考虑的,还是这样做的价值,是否符合集团的需求?

从魏明的角度来看,如果能改造一些非常有地域特色的小众产品生产模式,作为嘉谷农产品供应链的附属,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如果在不同品质、种类和数量的小规模农产品上投入太多精力,就会变成一种长期缓慢的投资,并不是很符合集团的利益。

说白了,可以大规模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的大宗作物,才是嘉谷这么一家世界级巨头的经营主力。

毕竟,嘉谷的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虽强,但也承担不了全国高达4万亿的农产品流通规模。

齐政沉默了一下。

见齐政没有出言反对,魏明大胆建议道:“我还觉得可以通过嘉谷创业系公司,来深入改造肃省农业,或者说,改造各地特色农业。”

“嘉谷创业系公司?”齐政抬起了头。

虽然是疑问句,但也说明了他的兴趣。魏明受到鼓励,忙道:“总部转过来一份创业计划,我觉得挺有投资价值的……”

无论中外,企业巨头都会成为创业公司的孵化器。

这一点在科技领域最为常见。英特尔培养了很多做芯片的创业者,雅虎培养了很多互联网的创业者。在国内创业者中,也有典型的“圈子”文化,企鹅的“南极圈”、阿里的“前橙会”、金山的“旧金山”等。

这很好理解。在制度完备的一个巨头公司内,无论你的岗位是管理层还是员工,每个人都只是公司很小的一部分,总有一些人才想出来做一些自己的事情。

嘉谷也不例外。

从2010年开始,就有一些离职的嘉谷员工开启了创业之路。

对此,齐政是大力支持的,且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支持——想要创业的嘉谷系员工,可以把创业计划交由战略部审验,如果得到认可,不仅可以得到嘉谷的投资,还可以借用嘉谷的资源,如嘉谷实验室、嘉谷仓物流体系等,降低失败的风险。

几年下来,也有一批优秀的嘉谷系创业公司,犹如一支支嘉谷“编外”军团,正在业界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