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8页

齐政理所当然地探头看了看,问道:“这是你们最新的成果?”

黎范推了推酒瓶底似的眼镜,淡定道:“应该说,只有超级美人蕉和常绿水生鸢尾才是最新成果,其他的不算新了。”

“水生鸢尾?”

“哦,一种常绿水生草本植物,由六角果鸢尾、高大鸢尾、短茎鸢尾等杂交而成,杂交原种产自美、俄等高纬度地区,由于其抗寒力极强,能弥补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缺少常绿水生植物的不足。”

“优势呢?”

“我们放大了其旺盛的新陈代谢,即使在隆冬季节,也能有效吸收、积累、分解废水中的营养盐类和多种有机污染物……”

“美人蕉呢?”

“超级美人蕉对水生环境中有害重金属铅、汞、镉等的去除率为70,这一段河道为通航河道,检测到易受重金属污染……”

从黎范的介绍中就可以知道,水生环境尤其是河道治理是有一定“套路”的。一般先要斩断河道的外源污染,即河道周边的岸上污染源,不再让其污染影响河道;其次,是控制和清理河道的内源污染,比如,清除河底的淤泥和水中的杂质;再次,是进一步净化河道的水质;最后,才是尝试修复河道的生态系统,力争让河道恢复原本的自净能力。

实验室培育出的“超级水生植物”优异之处在于,它们几乎是将后两步同步到位了。

但是,这种净化+修复生态不是说在水里密密麻麻地种植了各种净水植物即可,如果没有合理的搭配,净水植物种得多,反而过犹不及。

譬如净水植物的布置是要分层的,上层布置的是睡莲等漂浮植物,主要起到美化河道景观的作用;中层布置的是再力花、菖蒲等挺水植物,它们扎根在河中,露出“头”和“身体”,既可以拦截岸边可能流入河中的泥沙,还可以稳固水土,甚至起到为河道遮挡阳光、降温的作用;下层布置的是金鱼藻等沉水植物,它们潜伏在河中,不露“头”,主要作用是和水中的藻类抢营养,消耗河道中的氮、磷、高锰酸盐等营养物质,抑制影响水质的藻类生长,从而改善水质……

这种搭配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譬如到了冬季,这些净水植物停止生长,有些会腐烂在水中,如果不及时割除,反而净水不成还浑了水——为此实验室引进了常绿水生鸢尾这种耐寒水生植物作改良。

国内对于各种水生植物应用于污水处理的效果的系统研究较为缺乏,有大量适应生长的优良水生植物资源尚未得到开发利用。黎范他们的工作,就是通过系统性的筛选和培育,得到一批具有良好遗传性状、适应能力强、净化能力强的净水植物。

当然,这种系统研究,都是要靠烧钱来维持的。所幸的是,在灵阵的加持下,他们起码“烧”出了一批成果。

齐政略轻松一些,问道:“如果是污染较严重的水体环境,能不能在较短时间内进行水质改善,譬如半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