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8页

但即使是变态,也是十年的时间啊。屈指一数,人生才有多少个十年?况且,人的耐心都是有限的,口袋也是有限的。

实话实说,嘉谷能撑下来,也是摊子够大。

很简单,从嘉谷体系的产业结构来说,种植业虽然投入很大,但论起回报率,反而是最低的——除了仙茗大米这种不具代表性的稀缺资源,即使是珍贵的人参,嘉谷在种植端创造的溢价,大部分是给农民分润了。

当然,这造就了嘉谷无与伦比的影响力。但是,真要说利润支柱,还是要靠与农业息息相关的食品加工业务撑起半边天。

——即使在美国,食品加工业也是利润出众的产业。食品饮料行业每年获得的利润,甚至比军工、能源等行业还要高。

嘉谷体系中的食品加工业务,就有两大世界级食品饮料企业——嘉谷乳业和清源啤酒,不少看过嘉谷体系收入结构的人都说,如果嘉谷把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到食品加工业务上,嘉谷的体量至少比现在大一倍。

但他们都忽视了,虽然种植端回报率低,但如果没有种植端掌控的优质优价原材料,嘉谷食品加工业务哪来这么大的竞争优势?

清源啤酒的负责人何长川就深谙此理。

在嘉谷的年终总结会上,何长川挤挤眼道:“虽然现实很残酷,但感谢集团的保驾护航,我们今年还是保持了稳定增长……”

如果有同行听在耳里,估计就要骂人了:现实对于我们来说是残酷的没错,对你来说有什么残酷的。

不说在国内,清源啤酒比本地啤酒均价至少高一成,同时销量也比同行遥遥领先。

更令人称奇的是它的赢利能力。何长川将这家公司打造成为利润机器,几乎没人能撼动——利润率是其他竞争对手的数倍。

嘉谷体系内不少子公司负责人也一边在为自家个位数的利润率而悲哀,一边面无表情地看着何长川在装哔:“清源啤酒2013年实现销量1410万千升,同比增加了83;实现营业收入为775亿元,同比增加了54,每百升收入增加了42;全年净利润为96亿元,同比增加了71……”

这已经是超乎预料的回报了,然而齐政比所有人都要苛刻:“增速下降有些明显啊。”

“您说得对。”何长川傻笑两声:“这是因为,我们在海外市场的开拓已经进入了一个瓶颈期。”

经过三年多的沉淀,清源啤酒在亚洲已经有相当不错的口碑。抛开国内的大本营不说,在东南亚,在南韩,清源啤酒凭借着自带“冰镇”效果的“冰源”系列啤酒,无不征服了当地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