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是向我们展示最好的一面啊。”
“这有什么奇怪的,我们国内也能达到这个水平,我关心的是中国人的产量是不是真的。”
“对,产量才是重点。每公顷6吨啊,中国人放了一个响炮。”
“难以置信。”
开始是几个人的低声议论,渐渐地变成了一群人的讨论。
实在是此事太过于惊人,以至于大家的问题迭出。
说实话,要不是中国官方说的,而且中国人大大方方地开放参观,他们是不信的。
身为各国顶尖的农业专家,他们最基础的能力,就是判断一个作物研究方向,多久能够看到曙光,多久能看到结果。
当然,这样的判断肯定是不准确的,但也是有一定的区间的。
譬如小麦从亩产300公斤提升到400公斤,应该在五年以上;大豆从亩产200公斤提升到300公斤,至少也应该在十年以上……
这只是举个例子,但这样的判断不是开玩笑的。
一间实验室要不要花费几千万美元,加入到这样的竞争当中去,往往就是依照这样的判断来做决定的:大豆的增产突破快不过十年去,依据本实验室的能力,我们有可能在未来五到十年间完成该项目,加入相关竞争有一定的胜率,可以考虑加入竞争。
但嘉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完成了大豆增产的研究突破,那就意味着全世界其他参与类似项目的实验室,全部大亏特亏了。
中国人突破了,而且还是超出他们目标的突破,敢情他们此前都在白费工夫了?还有,后面的研究还要不要继续,怎么继续下去?
想想都觉得残忍。
然而,科研世界就是这么残忍的,觉得残忍的都死在茫茫竞争中了,活下来的,也就只能咬牙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