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价博弈可不是仅仅停留在产量上,权威的“中国数据”也是关键一环。
纵观中国大豆产业吃的亏,“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各种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只靠老美的“忽悠”,分分钟会掉坑里。
因此,要想争夺大豆定价权,国内需要一个统一的权威的大豆信息发布中心,能及时了解和准确判断全球大豆产业供给、需求及影响因素等市场信息的动态变化和中长期趋势,以便为政府制定产业管理政策、生产者调整生产计划、贸易商调整经营策略和消费者调整消费预期提供依据和参考。
胡副主任嘿嘿一笑:“英雄所见略同,我们正好在建立更完善的大豆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就从发布今年的国家大豆生产形势开始。”
“现在就发布?”王昱业讶然。
“桂省大豆的如期丰收给了大家信心嘛。而且,我们也想看看,当中国新增千万吨大豆冲击市场,其‘杠杆效应’能对全球大豆贸易格局产生多大的影响。”胡副主任大笑两声。
……
第616章 天要变了
7月中旬,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提前公布了国内大豆市场最新供需预测。
报告预计:“2013年中国大豆播种面积为720万公顷,同比增长了82;大豆总产量为2500万吨,同比增长了66;据跟踪分析,中国大豆需求消费量依然以5~10的速度递增,但由于国内的增产,预计1314年度大豆进口量将降低近1000万吨……”
火上浇“水”,清凌凌的火上浇“水”。
前不久,美国中西部干旱天气炒作再起,同时叠加美国东部和巴西“超级杂草”蔓延的压力,美国农业部大幅度调低美国大豆产量,市场担心后期大豆供应不足,推动了国际大豆价格曲线划出一道漂亮的上升弧度。
现在中国凭空冒出来这份最新供需预测报告,无异于向火堆里泼进一盆冷水,瞬时就蒸汽沸腾起来。
发改委和嘉谷等当事者,也如愿看到了这一消息所带来的冲击波。
以往,当美国农业部预计大豆大幅减产,下调了全球大豆出口预测量之后,国际大豆价格一般会应声上涨,而且涨幅还非常大,让大豆进口国不得不在价格高位采购大豆。
但这一次,全球大豆最大进口市场传出了进口需求量将下降的信号,对出口市场的担忧瞬间超过了对减产的担忧,国际大豆价格上涨趋势陷于停滞,还隐隐有掉头向下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