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鲜的是,企业还占据了上风。
但这对于农业部来说,不服气的大有人在。
因此,讨论会刚一开始,农业部就有一位副司长向齐政发难了:“我看到嘉谷提交的计划,全面推广‘嘉豆13号’后,你们能保证大豆自给40的红线?”
齐政淡定道:“按照我们的计划来,可以。”
当“嘉豆13号”被纳入政府视野后,保证大豆自给40红线的说法自然而然就提出来了。
从数据来看,现有的大豆种植产量只需翻一倍,就能轻易达到大豆自给40的红线,刚好“嘉豆13号”能符合这个条件。
但现实不能这么算的。且不说同步增长的市场需求;即使产量达到了要求,大豆加工商也未必会选择国产大豆。
因为成本。
当进口大豆的价格比国产大豆低廉得多的时候,即使是政府,也无法硬性要求大豆加工商采购国产大豆。所以,要真正让国产大豆达到40的自给率,不仅要能生产得出来,还有保证在价格上有竞争力。
但要知道,美国大豆的廉价,不仅仅是生产力先进的原因,还与美国政府的高额补贴是分不开的。
——市场营销贷款补贴、贷款差价补贴、直接补贴和反周期补贴等五花八门的补贴,使美国大豆的市场竞争力十足;而我国前几年才取消了农业税,开始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但针对大豆的补贴极其不足。
毕竟,我们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与狗大户的“全球粮食战略”是完全不同的。农业部官员也算是暗暗表态了,要政策有,要人有,要钱是没有的。
但齐政依然毫不犹豫地对此打了包票。
开什么玩笑?“嘉豆13号”在产量上翻了一倍都不止,但生产成本不会因此翻一倍,如果按照嘉谷的规模化经营模式,齐政还不能保证价格比进口大豆低的话,他还谈个屁的“振兴国产大豆”?
说到底,农业部对“嘉豆13号”的产量还是下意识地打了个折扣,他们大概也不觉得超过400公斤亩的产量是常态。
齐政懒得强调这一点,反正,事实胜于雄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