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只有做了,才知道困难。
美国高鸿出手资产的消息一度摆上国粮集团的案头,但是,还没等国粮找到机会下手,丸红和嘉谷对高鸿的竞购就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又还没等国粮捋清谁拿下高鸿的机会更大,嘉谷就一鼓作气地将高鸿纳入了旗下。
人家是怎么公关的?是怎么融资的?是怎么取得突破的?后续的策略是什么?
犹未可知。
但这就是粮食战争!一个不见硝烟的战场一角。
赵总经理默默品咂着其中的差距,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颤栗,但最后只能喟然道:“现在的嘉谷,才真的是如虎添翼了。”
“嗯,可以说,他们补齐了最后一块短板。”顾嵩心有戚戚地叹息道。
别看此前嘉谷在国内的业务发展声势惊人,但在国际粮食贸易中,嘉谷只能算是个“弱鸡”。
跨国粮商实力的高低,取决于三要素的最佳组合——大规模低成本的采购力、稳定富有竞争力的销售力、效率的运输力。
他们承认嘉谷这三点在国内做得不错,但是在海外,除了在俄远东的大豆生产基地和在澳洲的糖业公司做得不错外,在其他地区,几乎是空白。
——充足的采购渠道和销售渠道很好理解,但是“效率的运输力”在跨国粮食贸易中,容易被人忽视,却是强有力的竞争力,而美国一直具有这方面的优势。
过去,美国在粮食油料等方面是通过大规模生产和低成本带来的价格竞争力,以及农产品品种改良等,表现出压倒性的竞争力。
在拉美竞争者出现之后,美国的应对策略是通过发达的运输基础设施以对抗在这方面相对薄弱的拉美竞争者。
在国际粮食贸易中,精准的时间里运输固定数量的谷物,乍一听,貌似不难。但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寥寥几家国际粮商。
起码,你得从内陆到中转,再到港口,都拥有自己的粮库,形成三级一贯制物流体系吧;起码,你得建立自己的专用铁路、车皮等,或者跟铁路和公路运输公司签订长期的运输合同吧;起码,你得有自己的运输船队,或者有长期租用的期船合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