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页

培训后同样要经过考核,只有通过了考核才能成为嘉谷的正式员工——他们都知道了,嘉谷的一线专业工人,分为初、中、高3个级别,全部倍于市场平均薪酬;而且在公司盈利超过资产5到7的情况下,还可以获得分红。

简而言之,学得越好,评级越高,得到的回报也越丰厚。

这对于他们这些出身农门的人来说,可谓是天大的机遇了。

而且,嘉谷的培训也不是一昧的课本教育,更多是与实际操作结合:跟着约翰迪尔的技师学习收割机的操作和简单维修;跟着嘉谷农资的技术指导团队到蔗田间“实习”;跟着从澳洲等国回来的员工图文并茂地体验别人先进的成果……

杨旭勇隐有所感,嘉谷这是要将他们培育成农业“多面手”?

……

杨旭勇猜得没错,他们的培训正是嘉谷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的其中一环。

如今的时代,“农二代”绝大部分选择“跳农门”,呈现“70后”不想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的尴尬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嘉谷体系的内部整合继续深化,最直接的表现是一线技术工人的比例持续增加。减少的管理人员,要么下到基层去工作,要么到培训基地去,若有不愿意的,只能自请离开。

与此同时,嘉谷一方面鼓励一线工人加强学习,提升水平;另一方面,着力建设嘉谷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培育新时代的农民接班人。

“哪怕他们离开了嘉谷,也能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领军人和推动农业抱团发展的带头人!而一家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新时代农民接班人的企业,谁人能挡?”齐政曾在集团高层内部霸气地说道。

……

第422章 如何战胜他们

嘉谷在桂省因地制宜地推广蔗豆间种技术,大规模培养“新型蔗农”的举动,慢慢地引来了政府的侧目。

引进嘉谷,原意就是为了探索糖料产业的发展新路径。

如今眼看着动作频频,不但是当地政府,连竞争对手都好奇嘉谷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