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页

从一开始做试点,方琦赉等人便仅靠水产科研院内部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度日。因为经费有限,很多时候项目一停,试点也就结束了。

多年来,方琦赉一直在试图申请行业专项支持,但没有成功。

直到柳暗花明,迎来了嘉谷这个大金主。

“还是齐总有魄力!”方琦赉一语双关道。

这既是对齐政大胆和他们团队合作的感慨,也是对他大力坚持拍摄《舌尖上的大米》的钦佩。

要知道,自己这里一直都是试点,能否大规模推广、能否带来收益,她心里其实也没底;而在嘉谷拍摄纪录片的时候,她也觉得这是浪费钱。

而事实证明,天才的眼光是一般人难以比拟的。

方琦赉笑眯眯道:“《舌尖》火了之后,今年的虾还没有捕捞,蜂拥而来的订购电话就将其一抢而空了!”

齐政倒是没有太多意外:“我们的虾养得好,就跟黄金葵大米一样,即使没有上节目,也绝对不愁销路的……”

嘉谷进入海星县后,面对着土地盐碱及旱、涝等困扰当地农业发展的难题,主动与方琦赉团队合作,探索出了一条挖池抬田、以渔改碱的“上农下渔”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新路子。

简而言之,就是在低洼处开挖池塘,养殖水产,土壤中的盐分溶到水塘后,土壤的盐碱度会明显下降,从而可以种植水稻。

水产养殖的“肥水”造成一般土壤富营养化状态;但对于贫瘠的盐碱地,这种饱含有机质的水,恰恰是增肥土地的宝。

基本上,每开挖100亩的鱼塘,就可恢复周边耕地120亩——既能修复耕地,又能创造更大的效益,可谓是两全其美。

当然,前提是盐碱地水产养殖能成功。毕竟,这是“咸水”,相当于在陆地上养海产。

方琦赉团队的研究,正是在盐碱地上养殖南美白对虾,这种虾壳薄体肥,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在国内市场很受欢迎。

但这种虾却是好吃不好养——养虾是典型的靠天吃饭的行业,国内工厂化养殖的南美白对虾成活率不到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