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潜水爱好者来说,他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珊瑚礁的白化现象。
曾有科学家预言,珊瑚礁将在50年内从地球消失,届时将引发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崩溃。
这是不是危言耸听不好说,但已经有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并保护珊瑚礁,并如同齐政这样,重建海底珊瑚礁。
珊瑚礁的主体是由腔肠动物珊瑚虫组成的。
珊瑚虫与共生的虫黄藻相互依存,珊瑚虫靠虫黄藻光合作用提供营养,珊瑚之所以有颜色也是因为虫黄藻的存在。如果环境不适,虫黄藻离开,珊瑚虫就变成白色,然后慢慢死亡。
其实,齐政他们现在的珊瑚“种植”过程有点类似于陆地上的植树造林:首先培育幼苗,在苗圃中长成小树,再移植到要种的地方。要选择先种一些长得快的品种,然后再培育耐受性强的品种。
珊瑚礁的“幼苗”就是珊瑚虫,它们可以进行无性和有性繁殖。
利用这一特性,嘉谷实验室与江南省海洋研究所开展研究,已对十多种珊瑚开展了有性繁殖的人工培育,掌握了人工控制条件下的从珊瑚受精卵培育至珊瑚幼体的珊瑚增殖技术。
然后,进一步将珊瑚切成手指大小的断枝,利用其无性繁殖开展人工培育,形成手掌大小的“珊瑚树”。
最后就是现在这样,将其附着到预定海域的人工礁体上。
如果梦想实现,这片海底将是姹紫嫣红,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穿梭其中。那景象绝对是震撼且让人激动的。
当然,与陆地植树造林相比,海底“种”珊瑚更加艰难。
珊瑚虫的生存条件十分苛刻,水温不能太高或太低,最重要的是还要有一个清洁的环境!
另一方面,水下作业工作量大,成本高。科在珊瑚种植成活的基础上,还要想办法降低人力物力成本。
体验了珊瑚种植艰难的齐政浮出水面,登上船,看着不断潜入海底、浮出水面的员工,放出神识。
“青竹百灵阵(三阶)触发,主木系,范围:方圆250公里。效果:润泽,生长。生物处于阵中,恍如初生,蓄养紫华,勃然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