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我“灵阵大法”的庇护,你得意个球啊。
“发展这么顺利,现在全县都对蓝莓的产出充满期待,政府已经在摩拳擦掌,只等明年打响蓝莓之都的名号。”霍斌笑得合不拢嘴。
士气可鼓不可泄,齐政就鼓励道:“要保持这样的势头,争取在明年取得开门红。”
霍斌胸有成足地应下。
简单聊过后,齐政问道:“蓝莓种植园,也在这次的参观项目中吗?”
霍斌笑着点头:“虽然大部分新建的种植园还没有到结果期,但是我原先的种植园正是丰收时,可以组织他们参观果园,一览我们的牧场与果园结合的种养模式……”
第264章 特供级别的牛奶
甘禹县,嘉谷牧场。
清晨的阳光柔和舒适,空气中却饱含着负离子和草木芳香,让人沉醉其中。对于来自大城市的游客们来说,一大早在弥漫着薄雾的草场上穿行,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参观团中的一员,郑秀兰就非常喜欢这种感觉。
她在苏省质检部工作,这次能有机会到嘉谷牧场参观旅游,也算是机缘巧合。
身在质检部,郑秀兰知道太多饮食业的猫腻。
从最早的苏丹红,再到地沟油、农药残留,国人的餐桌俨然已经成了一张现实的化学元素周期表,甚至有人调侃说这并不是“舌尖上的中国”而是“化学上的中国”。
为了吃得安心,她一般在机关食堂吃饭,平时购买的原材料也多是部委的定制产品。
这就是所谓的“特供”,不得不说,这简直就是大众梦寐以求的食品安全的美好图景:平价、安全、有机、生态、绿色、营养。
作为计划经济下的产物,机关食堂在国内食品安全备受质疑的情况下,仍独善其身:高成本的原材料、财政的补贴、少交税,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并行,这样保证吃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