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大上的概念,气象服务,本身就是一门大生意。
国际上有一条著名的“德尔菲气象定律”:如果你在气象信息上每投资1美元,便可以得到98美元的经济回报,投入产出比高达1:98。
所谓“靠天吃饭”,这四个字更代表了“靠天气赚钱”。
当气温达到22c,啤酒开始畅销;气温达到24c,泳装开始大卖;气温超过30c,冰镇饮料销量上升——这些现象都被总结为一系列气象指数:冰激凌指数、泳装指数、空调指数等等。
美、日是全世界范围内商业气象服务发展得最好的国家。而国内市场,由于政策垄断,导致商业气象服务行业近乎空白。
所以高鹏选择气象创业,勇气可嘉。
但是……
“你们公司能收集到多大范围的气象数据?我说的是精确的气象数据。还有,你们能提供未来多少天的中长期预报?”齐政打断高鹏的介绍,直指要害。
“呃……”高鹏面露尴尬之色。
很显然,齐政抓到了他的痛点。
判断一家气象服务公司好不好,最重要的是气象数据源以及数据处理能力——大白话就是两件事:能占有多少气象数据资源、以及数学有多好。
天气服务的本质就是数据收集和数据处理。
所以说,哪家天气服务公司拥有最广泛的数据,相当程度上意味着它能长多大。
就世界范围来讲,商业气象公司的数据来源主要是各国气象部门。但是这还不够,他们通常还会选择扩充气象数据来源,譬如自建气象观测站,部署雷达,甚至是发射卫星。
但在国内嘛,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企业很难通过上述两种方式收集精确的气象数据。
“我们目前是在东北范围内收集气象数据,来源主要是气象部门;对于短期天气预报,我们是通过算法,学习天气图像,代替气象专家预报天气;中长期预报的话,是使用统计的方法,结合历史数据预测未来气象情况……”高鹏底气不足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