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地球内部的力量外,在河西走廊,风是大地的雕刻师,冰川是山地的塑造者。
山地是河西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绝大部分绿洲的形成都与干旱区的山地有关。如果没有这些山地存在,就没有水和细土,就很难发育绿洲。
另一方面,山地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表现在肃省,镍、钴、铂、铱、铑、硒等产量位居全国第一,金、钌、锌、钨等金属矿藏的资源储量也位居全国前五。
虽然绿水青山不多,但是河西走廊的山似乎座座都是“金山银山”。
但是山峦在塑造地貌、孕育文化和赋予财富的同时,也在用它严苛的一面展现着自然的残酷。
山对于互通有无、交流融合的人类文明来说,还是一种阻隔。交通的不便,自古以来就大大限制了河西走廊的开发。
即使在今天,河西走廊的贫穷问题依然突出。肃省的年人均gd和居民年人均收入,两项数据都居全国倒数第一。河西走廊的所有城市gd加起来尚不足江南省一市的gd。
另一方面,生态问题也不可忽视。自明清以来人口的增加、农牧的过度开垦、对祁连山的破坏、地下水的过度开采等严重恶化了河西走廊地区的生态环境。
齐政所看到的相对的富饶,也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不过,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不正是几百万年来人类发展所不断探索的主题吗?
让贫困走出深山,让发展走进每一寸国土,是肃省乃至各地都在不遗余力的努力方向。
齐政此行也是带着这一份希望和野心而来。
……
作为农业开发历史悠久的地区,河西走廊的农业潜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