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做个测算,以20的大米被加工成特制米为例,我国每年就损失大米约80亿斤,相当于近千万亩稻田一年的产量,2000多万人一年的口粮。
当然,还有高端一点的浪费,即使是嘉谷也都避免不了。
“粮食加工副产物包括麸皮、稻壳、米糠等,其中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及营养物质,经济价值潜力很大。但即使是我们嘉谷,也都是将其作为禽畜饲料,而无法对其营养成分进行充分的提取和利用。”齐政苦笑道。
“在这方面,不得不佩服岛国。他们的米糠综合利用率高达100,对生糠、米糠油、米糠蛋白和米糠植酸钙等被提取物的综合利用,简直能吊打我们国家。”
这才是白白扔掉的巨大“金库”。
遗憾的是,即使齐政意识到这一点,也无法避免。
一来是认识不足,二来国内的利用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急也急不来。
对于这一点,王昱业也无话可说。
落后就要被吊打。
包括运输和加工还好说,舍得投入和加强管理,总能降低损耗率;但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不过关,你有钱也没用。
“还是要联合科研单位,围绕产业链构建科技创新链啊!”王昱业最终感慨道。
齐政无比赞同。
现在还好说,国内生产的粮食勉强够吃,粮食进出口基本持平。
但从09年开始,国内就从勉强够吃到不够吃了,粮食消费的缺口高达1300万吨。
再往后,三大主粮的净进口已常态化,而大豆更是众所周知的严重依赖国际市场。
这种情况下,“一边进口,一边浪费”就非常刺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