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发摇摇头,“我们这虽然离海不远,但是海岸线地形恶劣,不适合下海打渔,因此祖祖辈辈都是以耕地为生的……”

“现在村里水井出的水大多是苦咸的,只有后来政府请专业的水文地质队伍为我们打的几口井,才喝上了‘甜水’……”

“甜水”就是相对于苦咸水的口感正常的淡水。

“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想回村喽,等老一辈一去,村子估计就要彻底荒废了……”张连发话里是掩饰不住的低落。

众人沉默无语。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一种意境,但那是忽略了田地的贫瘠。

于罗口村而言,盐碱地真称得上是薄田瘠地。

偏偏这样的条件,又是成千上万农民赖以养家糊口的维系,他们以种地为主,付出多,回报少,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只有微薄的经济收入。

乃至于地质的进一步恶化,在艰难之处更增打击,使得他们别无选择,只能背井离乡,外出务工,以血汗来度日。

而在贫瘠的土地上,一代代平凡但又并不平淡的人就是这样挺直腰背,生生不息。

……

从张连发口中得知,除了附近两个村子的田地外,大片大片的盐碱地一直延伸到海边,横跨两省,约有二十万亩,一直无人问津。

在老村长的带领下,齐政等人也前往隔壁的东桥村考察。

东桥村的村长范永恒闻讯赶来。

一个三十多岁微胖的男子,看上去比张连发更为和善。

听闻来意,他热情地给众人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