馄饨煮好,摊主把碗端去霍岚桌上,转头又去煮汤圆。
云妙晴仍旧站在原地:“那照你这么说,袁氏商行的东西还卖的比别家便宜?”
“那是以前,自从这仗一开打可就不一样了!唉,这事儿说起来也是我们自己蠢,被人耍得团团转还帮人数钱呢!”摊主盖上锅盖,满脸懊恼。
云妙晴好奇:“这又是怎么说?”
“这事就说来话长喽……我家祖辈世代住在东河村,到了我这一辈才搬进城里来,但老家的房和地都还在,我爹娘在城里头住不惯,还住在老家,每年都没让地荒着。”
据那摊主说,去年秋收那会儿,袁氏商行去乡下收粮,价钱是从前的两倍,别家都出不上这么多。那时节尚没多少难民涌进来,大家只知道有地方在打仗,可离帛州还远得很呢,再说帛州自古以来就十分富饶,兵强马肥,真要打起来应当也不会太遭殃。
没人把打仗的事放在心上,很多农户都认为这跟自己没关系,打仗是官老爷们的事,要打也是在外面打,总不能叫人打进家里来。就这么着,大家一见袁氏愿意高价收粮,都觉得占了便宜,生怕人家回过头来反悔,纷纷把家里存粮全卖了,只留一点点口粮管自家几人的肚子。
“相当于去年除了袁氏商行,其他家都没收着粮?然后等粮一收完,袁氏就开始坐地涨价?”云妙晴一听便明白了其中关窍。
“是喽,就是这样,可不是我们自己傻了么!但你说这谁能想的到?”
乡下那些农户几乎没人读过书,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那一小片地方,也没见过什么世面,当然是有钱就赚,哪想的了长远之计。而且此事要能做成,需得一口吞下整个帛州、甚至周围其他州县农户的余粮,不让别的米行收了去。
这可不是比小数目,何况还是往年价钱的两倍,就是徐家也不是说拿就能拿出来的,得亏袁氏还经营有兴荣钱庄,手里有大把现钱,换了寻常商行即便想得到也办不成。
云妙晴不再言语,偏头安静地等着摊主的那碗汤圆,待到摊主将煮好的汤圆盛出来之后才倏地又问道:“你方才说城中米面肉菜一天一个价,肉跟菜就算了,米和面都是好储存的东西,怎么不趁着现在相对便宜多囤一些?”
“那也得买的着才行啊!”摊主将碗端到桌上,对云妙晴一摊手,“你是没见过现如今城里买米是个什么情况,辰时店铺开门,寅时就得起来排队,不到两刻钟就卖完了,每天就卖那么一点点儿,多了都不卖给你。我是跟人店铺伙计熟,让他给我留着点才能出摊,你们刚才一路走来看见了几个摊?人那些酒楼长期买的有人直接送店里去,咱小老百姓可没这待遇,能不能开张都得看运气。”
“也就是说,袁氏商行还有大量粮食囤积在手上……”云妙晴在桌边坐下,取了筷子慢慢搅和碗里的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