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8页

还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啊,在这个时代,大部分的单位还是活在计划经济的阴影之中的,没有人愿意主动改变,结果,看到了这个厂子活了,顿时,就带来了巨大的蝴蝶效应。

各个电子厂,都开始走了引进的道路,从国外引进技术,引进设备,试图想要发展起来。

但是,结果呢?

真正成功的,寥寥无几,大部分的,都将巨额的引进资金打了水漂。

哼,不相信自己的3微米技术,反而去引进国外的5微米的技术,当然了,国内技术是有问题的,良品率等等,但是,只要钻研下去,进行改进,肯定是能成熟的。

东方大国在1965年,就生产出来了第一块的集成电路,而到了现在,集成电路的生产,居然要从西方购买设备,购买技术!

一方面从国外购买,一方面自废武功,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究被终止了,引进的技术,也不过是落后的,就在这种情况下,上级还兴致勃勃地提出来了什么531,什么908的战略,想想这些,就够让王晓强郁闷的了。

秦振华听着王晓强的话,却是认真地点了点头:“其实,从国外引进,在很多时候也是必然,你看我们一机厂,照样从国外引进,但是,想要引进世界一流的,那不可能,只能靠自己。”

又沉思了一番,秦振华继续说道:“你想要由一机厂出资,来搞一个专门的电子厂,这个想法,还是不错的,但是,选择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我宁愿选择那种小厂,也不愿意选择国营大厂。你说的这个太湖厂能发展起来,肯定也有厂子并不是国营大厂的原因。”

大厂,是有很多弊端的,后来,908工程体现的淋漓尽致,当时计划投资20亿元,可以建设产能大的晶圆厂,以及用在集成电路企业设计中心上。

但是,别的不偶说,这一计划光审批就花了足足两年时间,一层层的,逐级审批,其中要走多少门路,找多少关系就不知道了,总之,等到这个厂建成投产之后,因为时间的拖延,已经落后世界好几代了,在电子产业里,摩尔定律这个魔咒,就像是个小皮鞭,抽打着搞芯片的工程师们,争分夺秒。

第1083章 商业谈判

纵观八十年代,一方面将高科技含量的投资巨大的科研项目砍掉,一方面花费巨资引进国外的低端生产设备和技术,到了1988年,集成电路还实现了一亿块的标志性突破,但是,都是低端的芯片。

国外是不可能卖高端的芯片生产技术过来的,那个叫做巴统的组织,对此是相当敏感的,而国内研制出来了新的设备,有了新的工艺之后,国外就会放开这个方面的限制,把对应的技术输出过来。

这样一来,国内花费巨资搞的研发就浪费了,自己刚刚生产出来的时候,毕竟还是不成熟的,国外有了成熟的技术可以使用,又便宜地出口过来,那国内的某些人就会非常高兴地采购国外的,甚至以国外的产品为荣,这样下来,国内的巨额投资不断地打水漂,最终就彻底丧失了这方面的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