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会长大的,长大也就意味着,会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
就像潘仲洋哭诉的一样,哥哥从职高毕业之后,学历不高,又吃不了苦,更没耐心学手艺,自然只能闲散在家了。
而当时的潘仲洋才上高中,却已经是东江市河下区出名的尖子生了。什么数理化的比赛奖状拿了一大堆,俨然潘家的希望之星!
也就是在那几年里,他的表现跟赖在家里吃闲饭的潘伯海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反差。
父母自然是好心替两个儿子盘算着,在家吃饭的时候,也时时念叨着“老大,你将来可就全指着老二了”,或者“老二呐,你将来可不能不管你哥哥!”这样类似的话。
潘仲洋当时都还没成年呢,加上从小都受哥哥照顾,自然都是欣然应下这些话来,同时谨记在心。
但潘伯海可就不同了。
他是大人了,总被父母念叨着自己要靠还在上高中的弟弟,算怎么回事?
但是弟弟的表现太优异了!
高考稳稳的过了重点线,按照自己的意愿上了楚南财经大学。
眼看着小儿子就要长大成人了,父母的喜悦自然是不用多说的。相应的,他们就更加刻意的开始叮嘱着潘仲洋,将来不能丢下哥哥不管。
但潘伯海心里会怎么想呢?
一个从小就要靠自己撑腰才能保证在学校不被揍成猪头的弟弟,将来就是自己的依靠?自己的希望?
本来就叛逆的他,能接受这种角色之间的转变?
然而就在这时,他们家的老房子拆迁了。
当年那个光景,拆迁还不像现如今这么夸张,撑死了也就赔个几万块钱,也没有安置房,无非就是打发你去另一个地方住罢了。
潘仲洋是学经济的,对数字很敏感,清楚的记得那一年政府给他们家赔了9万块钱。